首页> 中文学位 >“三元化社区”治理张力及其消解--广东省南海区的经验表达
【6h】

“三元化社区”治理张力及其消解--广东省南海区的经验表达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导论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背景

三、概念澄清

第二节研究回顾

一、传统社会的社区治理

二、现代化转变过程中传统社区治理的消弭

三、新中国成立后社区治理重构

四、改革开放后社区治理演进

第三节个案介绍

一、“此南海非彼南海”

二、从“种庄稼”到“种工厂”

三、“富比穷更麻烦”

第四节研究设计

一、分析单位

二、研究方法

三、表述框架及行文思路

第二章理论基础及研究框架

第一节理论基础

一、社区治理理论

二、社会结构紧张理论

第二节理论基础拓展

一、国外社区变化两种对峙观点

二、当今社区治理的四类关涉问题

三、导致社区变化的三种力量

第三节利益群体与组织结构:一个可操作的微观分析框架

一、再思国家与社会宏观分析范式

二、重整制度与生活中观分析范式

三、利益群体与组织结构微观分析视野的提出

第三章“三元化社区”治理情境

第一节“三元化社区”的基本背景

一、可观的股份分红: “想穷唔得穷,年尾又分红”

二、丰厚的“隐性福利”:“躺在地上过日子”

第二节“三元化社区”的外在特征

一、分配制度

二、职业分布

三、利益诉求

四、消费观念

五、聚居方式

六、社会心理

第三节“三元化社区”的维持机制

一、“社区本位”

二、“集体特征”

三、“法出多门”

小结

第四章三元化利益群体形成

第一节南海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变迁

一、“发财靠自己,致富靠集体”

二、“以地生财”:农民成为集体经济的主要受益者

三、农村工业化:有车有楼不如有个农村户口

第二节内外有别:无法融入的不止是外来人口

一、“陌生人的无序世界”

二、“熟人的陌生人社会”

第三节村籍制度:封闭状态的形成与维持

一、“古有康有为,今有外嫁女”

二、村庄中的国家与集体

三、“谁不是集体的?”

小结

第五章“三元化社区”外部紧张

第一节人民公社的制度遗产

一、集体主义:人人有饭吃

二、新集体主义:人人有钱花

三、天然的藩篱:“人人有份,人人无权”

第二节政社不分的运行模式

一、自治组织功能异化

二、党代自治或自治和党治两张皮

第三节政经混合的管理体制

一、政经合一:“三个班子一个门,弄来弄去一个人”

二、角色错位:经济组织绑架党组织和自治组织

小结

第六章“三元化社区”内在张力

第一节依附:组织与群体利益同构

一、一元化组织结构的成因及其特征

二、群体对组织依附的内在机理

三、组织对群体的约束机制

第二节错位:群体分化对于组织结构的挑战

一、三元群体诉求的利益纷争

二、一元化组织结构的治理实践图景

三、利益群体与组织结构的错位互构

第三节组织结构壁垒之下的群体身份之争

一、土地的公共物品性质

二、人民公社制度的路径依赖

小结

第七章“三元化社区”治理策略

第一节地方的改革与创新

一、村改居:农村社区的蜕变与融入

二、政社分离:自治功能的回归与强化

三、政经分离: “不是消灭矛盾,而是隔离矛盾”

第二节组织结构的创生与重构

一、从政经混合到政经分离的权利重塑

二、“关联式动员”的组织结构设计

三、“利益群体”与“组织结构”的更新与对应

第三节从群体对组织的依附到组织为群体服务

一、基层组织职能运作与权力制衡的关系

二、南海组织结构改革推进的风险

小结

第八章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结论

一、一元对多元:传统社区治理模式失灵

二、多元对多元:分离型社区治理模式重构

第二节讨论

一、“三元化社区”是一种结果还是一个阶段?

二、城镇化是一种选择还是一个模式?

三、农民是一种身份还是一个职业?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