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明清《夔州府志》与夔州社会史研究
【6h】

明清《夔州府志》与夔州社会史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论文选题情况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二、本论文使用的主要文献资料

三、本论文研究的问题及采用的研究理论与技术方法

(一)本论文主要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上编

第一章 夔州地区行政区划的演变及夔州方志的修纂源流

第一节 夔州行政区划的演变

第二节 夔州方志的修撰源流

第三节 《清一统志》、《四川通志》的编修与清代《夔州府志》的修纂

第二章 明清《夔州府志》修纂研究

第一节 明清《夔州府志》的修纂人员

第二节 道光《夔州府志》的修志思想

第三节 道光《夔州府志》的修纂评价

第三章 明清《夔州府志》史料研究

第一节 明清《夔州府志》的史料来源

第二节 明清《夔州府志》金石史料研究

第三节 明清《夔州府志》的特色史料

下编

第一章 明清时期夔州地区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

第一节 明代夔州地区社会与生态变迁

第二节 清代前中期夔州及其附近地区的开发与玉米种植

第三节 明清时期夔州地区的水利建设

第二章 夔州地区文化习俗研究

第一节 夔州地区巫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第二节 干旱气候条件下夔州地区的祈雨习俗

第三节 历史传承与自然结合下的夔州踏碛习俗

第三章 清代夔州地区政治与社会生态失衡下的白莲教起义研究

第一节 清中期夔州地区政治与社会生态失衡下的白莲教传播

第二节 清代夔州地区白莲教起义中的寨堡

第三节 清代夔州地区白莲教起义中的乡勇与义民

结语

一、明清《夔州府志》的发展演变分析

二、明清《夔州府志》在夔州社会史研究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论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以文献学理论对明清《夔州府志》作文献研究,下编以生态环境为视角作明清时期夔州地区的地域社会史研究。
  上编第一章考证了夔州行政区划的变更及其地方志的修纂源流。论述了明清《夔州府志》的修纂情况,明清两朝夔州府各自修纂《夔州府志》3部,今存明代1部,清代3部。清代《夔州府志》内容不断充实,体例不断完善,至道光《夔州府志》,体例上与《清一统志》基本一致,实现了为《清一统志》取材的目的;第二章论述清代《清一统志》的修纂带动了道光《夔州府志》等省府州县志的修纂,使得包括《夔州府志》在内的地方志高度成熟。承担明清《夔州府志》修纂任务的是地方知识分子,他们是地域历史文化的书写者和传承者,是地方志书写的主要力量。根据清代地方志修纂历史派和地理派的主要观点和行文风格,可以看出道光《夔州府志》体现出历史派的修志思想。道光《夔州府志》是清代府志高度成熟的代表之一,其体例完善,史料准确可靠,凸显地域特色,反映出清代志风的谨严;第三章论述明清《夔州府志》的史料来源及特色史料。明代地方志史料多来源于档案,清代地方志的史料来源多样化。明清《夔州府志》的金石史料极具文献价值。道光《夔州府志》中保存的白莲教起义史料、竹枝词史料、人物史料等为我们研究夔州地区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课题,提供了丰富的文献。
  下编第一章论述明代夔州地区的社会发展与生态变迁情况。明初夔州地区社会生产得到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持比较良好。中后期之后,夔州地区的森林资源遭到很大破坏,生态环境开始恶化。明末清初,夔州地区社会生产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自然生态得到短暂恢复。清代前中期夔州及其附近地区得到深度开发,移入了大量人口,以玉米为代表的高产农作物得以种植推广,本地社会生产和生态面貌发生很大变化,森林资源锐减,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进而影响到土地的继续耕种和人口的变化。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用水一直是本地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明代解决了夔州城内居民的用水,清代解决了城市的供水和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用水,明清夔州地区官方与民间都极为重视水利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第二章论述夔州地区巫文化的产生不仅受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而且还与历史上本地区绵延不断的人口迁徙汇聚以及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密切相关。夔州巫文化影响下的宗教观念意识展示的生态思想、行为活动体现的生态意识、生活习俗反映的生态关注饱含着峡江先民独特的生态观念与生态思想。夔州地区众多的祈雨习俗反映出当地炎热的自然生态条件,人们想尽各种办法感应自然求雨,希望得到自然的回应,满足人们的需求,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夔州地区的踏碛习俗反映了文化习俗作为一种社会传统,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人始终是传播文化习俗不可或缺的载体;第三章论述清代国家对夔州等地方社会的失控为白莲教的传播提供了现实的社会土壤环境,白莲教在清中期能够大量吸引夔州地区的群众参加,是当时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失效引起的,也与当时政治和社会生态失衡、自然灾害频仍等因素密切相关。夔州地区在清代中期白莲教起义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寨堡,反映出清代中期夔州地区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夔州地区乡勇和义民为抗击白莲教起义作出了巨大牺牲,暗示着维持清王朝政权的八旗兵战斗力大不如前,清王朝的衰落已经不可避免,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力已经弱化。
  余论总结了明清《夔州府志》的发展变迁情况,其“不变”的地方主要在于编排体例上,这是明清时期国家层面的修志意识在基层社会的修志实践中得到贯彻的体现,显示出明清王朝在专制统治上不可变更性,也说明了封建国家在政治上的高度统一。清代《夔州府志》的“变”主要表现在内容上更为充实完备,显示出清代地方志记载的内容更加详细化、具体化和专门化,在体例上更符合国家的要求和地方的实际情况。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历史,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进行的。明清地方志对本地地图、山川、建制、沿革、物产、风俗、星野、津梁、水利、灾害、人口、物种、形胜、古迹、名景、城池、楼阁、艺文等内容的记载,为我们从生态环境的视角研究认识明清时期某一地区的地域社会史提供了丰富的文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