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革旧从新:土地改革中农民身份构建研究——以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土改口述史调查为依据
【6h】

革旧从新:土地改革中农民身份构建研究——以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土改口述史调查为依据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身份及身份政治的研究

(二)土改中阶级划分的功能研究

(三)阶级划分对身份的影响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三)深度访谈法

四、浚县土改的宏观背景

五、研究个案简介

(一)浚县历史概况

(二)解放后浚县土地制度变革简史

第二章 动员:构建的准备

一、徘徊观望

(一)“群众不是多相信共产党”

(二)“恐怕还乡团再来”

(三)“终于盼来共产党”

二、宣教先行

(一)“秘密、公开方式都好用”

(二)“土地回老家,合理又合法”

(三)“共产党来了,既有地又没穷人”

三、思想“翻身”

(一)“没有想到俺一直是被剥削的”

(二)“思想转变了,分地才顺利”

(三)“渗透是全方位的”

四、小结

第三章 斗争:构建的手段

一、敢诉苦

(一)“群众发动起来了,有苦也都敢诉了”

(二)“群众都拿了东西准备割他、铰他”

(三)“诉着诉着就往头上打”

二、划成分

(一)“算他的剥削量”

(二)“一共六个成分”

(三)“偷偷把东西送回去”

三、斗彻底

(一)“文斗变武斗”

(二)“群众抢啥的都有”

(三)“浮财统统抬到大街上”

四、小结

第四章 新身份:构建的结果

一、壁垒分明

(一)“阶级决定关系”

(二)“说话还得挑场合”

(三)“怕跟地主关系好就同流合污了”

二、权利翻转

(一)“出门要报告”

(二)“晚上回来都整他的事”

(三)“先低头,吓唬吓唬”

三、身份塑造

(一)“成分高不好寻亲”

(二)“家里剥削过人,等于说是坏人”

(三)“参军入党都有影响”

四、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一、边缘人和掌权者的翻转

二、身份具备多重指向功能

三、新旧身份下的乡村治理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农民的阶级意识是指土地改革中对农民成分的划分所形成的农民对自己身份的认识及认同。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农民通常仅以大户人家和一般人家来代指不同身份的人,可以说存在对身份的认识,但是并不存在对阶级的认识。在土地改革过程中农民的阶级意识是由外部力量通过对阶级的定义,使农民理解并确信而产生的,并且随着土地改革的进行以及开展串联、诉苦、斗地主、分浮财等环节后,阶级与身份逐渐划上了等号。
  本文以身份构建为关键词,基于口述调研的资料,以身份变化为出发点,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展现了土地改革中农民身份的变化情况。土地改革确立了农民的阶级身份,在农村形成了阶级分立的局面。阶级意识作为农民阶级身份的思想表现,长期以来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产生着影响。本文以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为案例,梳理了该村土地改革的各步骤,最大程度还原了当时土地改革的真实情景。我在调研时发现,与身份相关的不仅仅是拥有土地量的变化,更多的是与阶级身份相关的社会环境的变化,比如贫下中农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地主富农在参军和寻亲方面遇到诸多困难,土地改革依旧没有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获得了土地从而获得了农民,最后获得政权等。
  传统社会中的农民与统治和政治之间有着相当的距离,“皇权不下县”就是最生动的描述之一。然而土地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模式,随着土改的深入,农民群体被裹挟进政治的浪潮之中,他们一下子站在了政治舞台的中心,成为决定性的革命力量。经过土地改革,乡村中的财富被重新分配,与之伴随的还有农民身份的变化,原有乡村社会的两端完成了翻转。此外,身份的变动性变得更小,继承性反而更大,这样的身份在土地改革乃至其后的运动中成为一种标签,对我国乡村社会结构、农民思维习惯和政治参与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