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天命与正统:两汉之际的谶纬与再受命研究
【6h】

天命与正统:两汉之际的谶纬与再受命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研究目标

2、研究内容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4、研究方法、研究路线

5.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两汉之际谶纬与再受命的理论来源

一、两汉之际的时代背景

二、谶纬学说的地域分布与理论来源

1、燕齐方士的五德终始说

2、韩赵儒生的天人感应论

3、楚国黄老道家的巫鬼传统

4、巴蜀文化的神秘主义

三、再受命的历史渊源

四、先秦秦汉时期重要谶纬举隅

1、先秦时期的河图洛书

2、秦代的亡秦谶纬

3、西汉初期的谶纬

4、西汉中期的谶纬

第二章 西汉晚期再受命思潮的兴起

一、成哀平时期的自然灾异现象

二、成哀平时期的“汉家火德”与五德三统观的颠覆

三、成哀平时期的厌汉思潮与再受命问题

四、成哀平时期的末世危机与谷永、鲍宣的教世出路

第三章 新莽、更始时期谶纬学说的改造与重构

一、“阳九之厄,百六之会”与王莽的承汉之德

二、王莽的托古改制与古文经学的神秘化倾向

三、新莽朝的末世危机:谶纬之狱与农民起义

四、新末更始时期王郎、隗嚣、窦融、刘扬的谶纬思想

五、公孙十二为期:公孙述与刘秀关于谶纬学说的大辩论

第四章 东汉初期谶纬学说的集大成

一、再论《河图赤伏符》与“刘氏复起,李氏为辅”

二、光武帝的再受天命:始正火德与封禅泰山

三、云台二十八将与谶纬的官方化

四、班彪的《王命论》与桓谭的非议谶纬

第五章 两汉之际谶纬与再受命思潮的动态分析

一、两汉之际谶纬与再受命兴盛的原因

二、两汉之际谶纬、再受命参与政治的类型与方式

1、谶纬与政权更迭、正统之争

2、谶纬与储位继承、诸侯谋反

3、谶纬与农民起义、军阀割据

4、谶纬与自然灾异、天文历法

5、谶纬与封禅仪式、宗教文化

三、两汉之际谶纬与再受命思潮对后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从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到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的两汉之际,可以视作一个时移世易、号令四嬗、风云际会的大动乱时期。两汉之际是一个神权时代,弥漫在天命与正统之争,谶纬与再受命思潮之下。两汉之际谶纬学说的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以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神秘主义思想为内核,杂糅了北方燕齐方士的阴阳五行思想、韩赵儒生的天人感应论思想、楚文化的巫鬼传统、巴蜀文化的神秘主义思想四条主要来源,使得河南、河北、山东、四川、两湖地区成为两汉谶纬最为盛行的地区,而且以王莽、刘秀为两汉谶纬神学的集大成者。
  西汉晚期成哀之际出现了众多的自然灾异现象,导致了以甘忠可、夏贺良为代表的再受命思潮逐渐兴起,并出现了许多末世信仰危机。在这样的思潮之下,邹衍、董仲舒先后建立起来的五德三统观逐渐走向颠覆,而刘向、刘歆父子改造出来的“尧后火德”学说大行其道。面对频繁的自然灾异与信仰危机,眭弘、路温舒、谷永、鲍宣等士大夫挺身而出,提出了自己的救世主张,然而并不能挽救西汉王朝的统治危机。
  西汉灭亡之后,王莽的新朝试图以“阳九之厄,百六之会”理论来承汉之德、再受天命,自称为“舜后土德”,以图谶和符命自矜,并进行了托古改制和古史系统的大整理,这直接引发了甄丰、刘歆的谋反事件以及绿林赤眉农民起义的反抗。新朝灭亡后,王郎、隗嚣、窦融、刘扬等政权都提出了自己的谶纬与正统思想,蜀王公孙述甚至还与刘秀展开了关于谶纬学说的大辩论。然而这些政权对谶纬的改造与重构最终都走向了失败。
  光武帝刘秀凭借《河图赤伏符》等图谶以及中兴二十八将等功臣稳定民心、统一天下,最终巩固了东汉王朝。光武帝在位晚期,在意识形态领域采取了宣布图谶于天下、始正火德、封禅泰山、以薄太后配享高庙等手段,有效的实现了谶纬学说的官方化,重新建立了汉家尧后的正统之德,推动了光武中兴的实现。班彪的《王命论》就是东汉初期谶纬学说的肇端之作。然而,郑兴、桓谭、尹敏等人却对光武帝迷信谶纬展开了尖锐的批评,这闪烁着朴素的无神论火花。
  两汉之际谶纬和再受命思潮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其出现有多方面因素。这其中既有频繁的灾异与符命、士人从厌汉到思汉的政治抉择,也有统治者利用图谶作为工具、以及经学的神秘化与方士化儒生的推动。两汉之际谶纬、再受命参与到了政权更迭、储位继承、农民起义、军阀割据、自然灾异、天文历法、封禅仪式、宗教文化等诸方面内容,对于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打破了王朝神话,成为历代统治者改朝换代的理论武器;深刻影响了从汉到唐的神权政治;促进了两汉今古文经学的交流与争鸣;激发了东汉以后学者对于谶纬学说的研究与批判;推动了天文历法的进步与普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