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媒介场域中的中国当代民谣及其传播研究
【6h】

媒介场域中的中国当代民谣及其传播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安排

第一章 当代民谣及其传播概况

第一节 民谣的起源和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当代民谣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第三节 媒介传播中民谣的多元发展现状

一、新民歌民谣和地域性方言民谣

二、小资民谣和酒吧民谣

三、流行风民谣和先锋实验性民谣

第二章 当代民谣的传播方式

第一节 媒介传播中吟游乐人的回返

一、数字媒介之前的音乐家:文人做音乐的时代

二、数字媒介之后的音乐家:独立音乐人

第二节 机构在民谣传播中的重大作用

一、作为把关人的唱片公司:纯熟的商业运作

二、作为边缘人的独立厂牌:亟待开拓的新模式

第三节 民谣传播渠道的嬗变

一、媒介技术的初步发展

二、新媒介时代民谣传播方式的新变

第三章 媒介视阈下民谣的风格符号

第一节 媒介传播中民谣风格符号的形成及意义

一、民谣风格符号的形成:编码、解码的合理化

二、民谣风格符号的意义:由“仪式抵抗"到娱乐的“狂欢化"

第二节 风格的收编:新媒介与商业资本的互融

一、媒介的隐喻:民谣传播中的话语霸权和商业逻辑

二、媒介的意图:实现收编的可能性

第三节 受众能动性的文化实践

一、即时体验的参与和互动

二、以共同兴趣为纽带的群体身份认同

第四章 媒介视阈下民谣传播的困境和博弈

第一节 媒介传播中民谣的坚守与融合

一、媒介转型之殇:校园民谣的衰落

二、新媒介之兴:新民谣的春天

第二节 民谣传播中消费文化和独立精神的对抗

一、消费的异化:众声喧哗的文化图景

二、以人为本:民谣精神的重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媒介对中国当下的文化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本文以中国当代民谣音乐的传播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媒介作为“人的延伸”,是如何对民谣音乐这一大众文化商品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再生产等环节产生广泛影响的。从其传播发展的历程来看,无论是在音乐形式还是内容上,媒介的作用都可谓举足轻重,新媒介的出现更是赋予“新民谣”深刻的内在意义。以新媒介(数字媒体)的广泛使用为标志,中国当代民谣音乐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后期的“城市民谣”“校园民谣”,新世纪初至今的“新民谣”。从媒介传播学的角度看,这两个阶段与大众媒介本身的发展一一对应,即以印刷、广播、影视等播放性传播方式为主的第一媒介时代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二媒介(新媒介)时代。
  麦克卢汉认为,随着新的媒介技术的出现,原有的文本形式和权力结构必然会遭到瓦解。因而,本文旨在分析不同媒介样式下中国大陆当代民谣音乐的生产、传播、消费概况,即首先以时间为横轴,历时性地探讨早期民谣和新民谣在传播方式上的异同;其次以空间为纵轴,将民谣音乐的传播视为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观照对象,并以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欧美的媒介生态学理论为基石,从而归纳出媒介视阈下民谣的风格符号特征。以此为依据,试图解码作为亚文化形式之一的民谣音乐逐步被商业资本和意识形态收编、整合的过程,其象征意义已由一种“仪式抵抗”转变为泛娱乐化的大众狂欢。
  在当下的消费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数字媒介环境,民谣音乐应该坚守差异性和独立性,在音乐人、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形成良性的交往关系。音乐人亟需承担起重塑当代民谣精神的重任,重构音乐形式与民族主体身份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创作融合流行与先锋、世界音乐与民间音乐传统于一身的,愈加多元多样的新民谣。同时,这也意味着受众要积极参与到对媒介文本的诠释活动中来,使媒介建构真正成为民谣传播实践的一部分,从而实现大众审美和个性化趣味的协调、商业价值和音乐价值的双赢。

著录项

  • 作者

    陈鸣;

  •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 学科 文艺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魏天无;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传播理论;
  • 关键词

    当代民谣; 大众传播; 媒介技术;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