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6h】

农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部分:农地资源配置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一章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动机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动机考量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国外研究概况

(二)国内研究概况

三、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四、研究意义

(一)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本研究的实践意义

五、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与不足

(一)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二)本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农地资源配置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经济学的永恒主题——资源优化配置

一、相关概念诠释

(一)农地、农村地产、农村土地产权、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二)制度、制度变迁、制度创新

(三)资源、资源配置、农地资源配置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

(一)对资源的稀缺性及资源配置概念的诠释

(二)制度对资源配置的制约作用

(三)资源合理配置的实现机制

(四)不同社会的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

(五)地租与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

(六)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的作用及意义

(七)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的欠缺

三、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

(一)古典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

(二)新古典经济学资源配置理论的变革与创新

(三)新古典经济学资源配置理论的综合评述

四、制度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

(一)制度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二)新制度经济学资源配置理论

(三)新制度经济资源配置理论综合评述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农地资源配置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农地资源合理配置——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一、农地的多种特性决定了人类要合理配置利用农地资源

(一)农地价值的特征

(二)农地的供求特征

(三)农地的功能特征

(四)农地自然禀赋的地域差异性

(五)农地产权形式的多样性

二、农地资源配置方式及其多元化

(一)资源配置的四种方式

(二)农地资源配置的多元论

三农地资源的配置主体及其配置因素考量

(一)宏观主体的主导作用、目标、决策方式及调控手段

(二)中观主体的主导作用、目标、决策方式及调控手段

(三)微观主体的主导作用、目标、决策方式及调控手段

(四)不同农地配置主体配置农地资源的因素考量

四、农地资源配置规范分析

五、农地资源合理配置——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一)农地资源配置的主体及不同表现形式

(二)农地资源合理配置的非制度性环境分析

(三)农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制度性环境分析

参考文献

注释

第二部分中国农地资源配置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第四章建国后农地制度变迁的路径及农地资源配置绩效评判

一、建国后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方式及特征

(一)农地制度变迁的基本含义

(二)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主要方式及其特征

二、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路径及绩效评判

(一)土地改革及其绩效评判(1949-1952)

(二)合作化运动及其绩效评判(1953-1957)

(三)集体统一所有、统一经营的土地制度及其绩效评判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其绩效评判

参考文献

注释

第二部分中国农地资源配置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第五章家庭承包制下农地资源配置的实证研究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法

(一)问卷设计

(二)调查方法

二、样本点的基本情况分析

(一)样本点所在小组人、地关系变化的基本特征

(二)样本所在小组人均收入的变化情况

(三)样本所在小组劳动力流动情况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地资源配置的分析研究

(一)土地发包权的变化

(二)土地承包权及承包方式的变化

(三)土地调整一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利用争议最多的话题

(四)农地产权交易——农地流转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五)地权稳定性与农地投入及产出分析

参考文献

注释

第二部分中国农地资源配置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第六章我国农地资源配置利用存在问题及其归因分析

一、我国农地资源配置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农地资源稀缺性认识不足,配置利用的劣势越来越突出

(二)三大农地配置主体协调性不强,计划性配置与市场性配置吻合度差

(三)农地资源配置利用公平与效率矛盾的激化

二、我国农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带来的负面效应

(一)农地数量损失过快

(二)农地的碎化程度近20年来有加剧的趋势

(三)农地资源配置经济效益的徘徊低迷

(四)生态效益下降,农地资源退化破坏严重

(五)农地利用不合理带来的系列社会问题

三、农地配置利用存在问题归因分析

(一)现行农地制度缺陷对农地资源配置的障碍性影响

(二)非制度性环境缺陷对农地资源配置的障碍性影响

参考文献

注释

第二部分中国农地资源配置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第七章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完善与制度创新

一、我国农地资源合理配置的目标优化

(一)农地资源合理配置目标优化的内涵

(二)我国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二、我国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

(一)效率优先原则

(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三、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技术流程的完善

(一)农地利用分区

(二)农地利用的系统分析

(三)质量评价

(四)农地利用结构优化与农地资源时空配置的进一步优化

(五)我国农地利用系统的生态优化设计

四、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完善

(一)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弥补农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

(二)完善农地配置的市场机制,弥补农地配置政府失灵

(三)以制度创新促进农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注释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工作

展开▼

摘要

本研究以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农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研究的着力点,以资源配置的三大理论为支撑,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系统分析了农地制度对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构建了农地资源合理配置的一般分析框架。参照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现有农地制度下我国农地资源的配置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我国农地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归因分析,提出了我国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原则以及以农地制度的创新和农地配置机制的完善来提高农地资源的配置效率。研究分为两大部分,由七章构成。 第一部分对本研究的背景及资源配置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阐发,包括第一章到第三章。 第一章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因素,简要说明了本研究四个研究动因、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及可能的创新。重点评述了围绕农地制度变迁与农地资源配置利用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土地问题历来是决定民心向背的关键问题,而农地制度的变迁与创新又是农地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根本性前提。 第二章对经济学的永恒主题——资源配置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发。一是对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诠释。二是对马克思主义资源配置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了三大资源配置理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与指导意义,评判了各自的理论局限以及有待进一步廓清的问题。 第三章构建了农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首先,论述了农地的多种特性决定了人类要合理配置利用农地资源。其次,概括了农地资源的多种配置利用方式及配置利用多元化的必然性。再者,提出了农地资源配置的三大主体概念,并考量了各自配置农地资源的影响因素。最后,以制度经济学为理论依据,构建了农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分析框架。 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部分。对中国农地资源配置利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包括第四章到第七章。 第四章对我国建国后农地制度变迁的路径及农地资源的配置绩效进行了评判。 一是简要分析了农地制度变迁的动因、农地制度变迁的成本、两种主要的农地制度变迁方式及其特征、农地制度变迁与农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过程。二是对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地制度变迁的原因、成本及其绩效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任何一种农地制度带来的配置绩效随着制度性环境和非制度性环境的变化而出现变化。 第五章对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地资源配置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农地发包权的研究,分析了土地调整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农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影响。通过对农地流转的实证研究,指出其不能形成“气候”的症结所在。通过对地权稳定性的调查研究,得出地权不稳定对农户投资造成直接影响的结论。 第六章分析了我国农地资源配置利用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农地资源稀缺性认识不足,配置利用的劣势越来越突出;二是三大农地配置主体协调性不强,农地计划性配置与市场性配置吻合度差;三是农地配置利用公平与效率矛盾的激化。论述了我国农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带来如下负面效应:一是农地数量损失过快;二是农地的碎化程度近20年来有加剧的趋势;三是农地资源配置经济效益的徘徊低迷;四是生态效率下降,农地资源退化和破坏严重;五是农地利用不合理引发农地抛荒和带来“三无农民”等系列社会问题。同时,对上述问题及负面效应的归因从制度性因素、非制度性因素层面进行了关联性分析。 第七章针对我国农地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问题,首先提出了我国农地资源配置的三大优化目标。其次,对我国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进行了理顺,提出效率优先原则和可持续利用原则是农地优化配置的核心原则。再者,从农地利用分区等环节对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技术流程进行了完善。最后提出加强农地配置宏观调控机制,完善农地配置的市场机制,以制度创新来促进农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如下: 第一,笔者以资源配置三大理论为支撑,从农地资源的配置对象——配置主体——配置方式——配置规范这一主线出发,以新制度经济学原理构建出农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分析框架,并得出如下研究结论:农地资源配置主体由宏观、中观、微观三大主体构成,其配置利用农地的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第二,系统评判了建国后三次大的农地制度变迁与农地资源配置绩效。研究指出诱致性农地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农地制度变迁二者的结合有利于新制度的安排、运行,有利于节省制度成本,有利于农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指出家庭承包制实施20余年来,其制度的张力效应已日趋减弱,农业发展及农地产出纯收益出现多个小“倒U谷”,创新农地制度成为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问题的当务之急。 第三,通过现有农地制度下农地配置利用行为的实证研究,指出土地大调整是导致2地权不稳的重要因素,土地小调整是农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固有权利,国家及其代理人只能监督和规范土地小调整。 第四,对我国农地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指出现有农地制度缺陷、土地资源禀赋缺陷、主体构成缺陷、非正式规则缺陷是制约我国农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内、外在关联性因素。 第五,提出农地资源配置利用预警机制的构想,把单一耕地预警机制阐发到所有农地资源的预警机制。同时,对咸宁市咸安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预警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 第六,构架了以农地货币化为基础的农村新型保障制度,这种新的保障制度变实物保障为货币保障、变农民个人保障为国家、集体、个人三结合的保障,既有利于农地、农民的流动,更是全社会协调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