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池蝶蚌生物学特性及育珠性能研究
【6h】

池蝶蚌生物学特性及育珠性能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文献综述

1.1淡水贝类的生物学特性

1.2淡水珍珠蚌外套膜与珍珠囊的研究

1.3繁育技术的研究进展

1.4育珠技术

1.5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池蝶蚌(H.schlegelii)的若干生物学特性研究

2.1材料和方法

2.1.1材料来源

2.1.2可量性状测量

2.1.3外套膜组织结构观察

2.1.4晶杆的观察

2.1.5珍珠层的观察

2.2结果

2.2.1池蝶蚌的形态特征

2.2.2池蝶蚌的生长

2.3.讨论

第三章池蝶蚌(.H.schlegelii)繁育技术的研究

3.1材料与方法

3.1.1亲蚌的来源与选择

3.1.2繁育车间与育苗池的建造

3.1.3寄生鱼

3.1.4方法

3.2结果

3.2.1池蝶蚌的繁殖特性

3.2.2池蝶蚌繁殖水温与寄生时间的关系

3.2.3池蝶蚌繁殖水温与脱苗时间的关系

3.2.4不同世代池蝶蚌繁殖效率的比较

3.2.5手术预备蚌的培育结果

3.3讨论

第四章池蝶蚌(H. schlegelii)与三角帆蚌(H.cumingii)育珠生产对比研究

4.1材料和方法

4.1.1材料来源

4.1.2方法

4.2.结果

4.2.1培育的有核珍珠

4.2.2培育的无核珍珠

4.2.3育珠珍珠囊形成时间,珍珠质沉积时间和珍珠质量比

4.3讨论

小 结

参考文献

致 谢

已发表的文章

展开▼

摘要

池蝶蚌为著名的淡水育珠蚌,与我国的三角帆蚌为同属不同种,原产于日本,抚州市洪门水库开发公司于1997年底引进我国。本研究针对这种引进的蚌源,从生物学特征、繁育技术、育珠能力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我国淡水珍珠养殖业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指导,解决育珠蚌源物种单一等问题,使我国珍珠养殖产业得到健康持续发展。
   第一:对池蝶蚌的生物学性状进行了研究。池蝶蚌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与三角帆蚌十分相似,但也有一定的差别。可数可量性状结果显示池蝶蚌壳宽是三角帆蚌的1.23倍;石蜡切片与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池蝶蚌晶杆长且粗,外套膜的厚度是三角帆蚌的1.78倍,贝壳珍珠层的厚度是三角帆蚌的2.08倍,且珍珠层的基本结构单元文石小板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厚;相同规格、相同密度且养殖于同一水域中的池蝶蚌成活率明显优于三角帆蚌,且生长速度也比三角帆蚌快。
   第二:对池蝶蚌的繁育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龄池蝶蚌部分成熟,4龄后进入繁殖盛期,到6龄仍能保持较旺盛的繁殖率。池蝶蚌繁殖季节为5~7月,多次排卵,分段成熟,成熟母蚌在繁殖季节可排卵4~5次。钩介幼虫属于有钩型,寄生水温为24~36℃,30℃以上时寄生时间短。钩介幼虫在寄主鳃上的寄生数量最多,脂鳍上最少,平均寄生率为1985只/尾,脱苗积温平均为247.2℃。经过选育的F3代池蝶蚌的每只亲蚌产幼蚌1.39万只,繁殖成活率82.6%。无核珍珠手术预备蚌和有核珍珠手术预备蚌培育的成活率分别为86%和82.3%,无核珍珠手术预备蚌合规率为78%,有核珍珠手术育珠蚌合规率为95%。
   第三:对池蝶蚌和三角帆蚌培育有核珍珠和无核珍珠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池蝶蚌育珠性能明显优于三角帆蚌。池蝶蚌有核珍珠育珠蚌的成活率、所育珍珠层厚度和珍珠质量均高于三角帆蚌;池蝶蚌无核珍珠育珠蚌的成活率、珍珠产量和培育无核珍珠的3级、8、9、10mm以上珍珠比例都高于三角帆蚌。同时,F3代池蝶蚌的育珠性能优于F2代池蝶蚌,显示出良种选育的优势。
   研究结果表明:池蝶蚌具有很好的外形特征,其形态结构更适于培育珍珠,人工繁殖效率高,其实际育珠性能也高于三角帆蚌,因此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于我国的淡水珍珠养殖事业。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