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两种鱼类早期生境选择行为及橄榄蛏蚌血细胞特征研究
【6h】

两种鱼类早期生境选择行为及橄榄蛏蚌血细胞特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鱼类生境选择研究概况

1.1.1 生境选择的含义

1.1.2鱼类生境选择研究的主要方法

1.1.3鱼类的游泳行为

1.1.3 底质选择研究概况

1.1.5 鱼类的趋光性

1.1.6 鱼类的水深选择

1.1.7 渔业资源增殖和人工放流

1.2贝类血细胞形态和吞噬作用研究概况

1.2.1 贝类血细胞形态及分类

1.2.2 贝类血细胞的吞噬作用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鳙和彭泽鲫早期生境选择行为研究

1.3.2 橄榄蛏蚌血细胞形态及吞噬能力研究

第二章彭泽鲫和鳙早期生境选择行为的研究

2.1材料与方法

2.1.1实验鱼

2.1.2实验装置

2.1.4混合底质选择实验

2.1.5游泳行为观察

2.1.6水深选择实验

2.1.7 光选择性实验

2.1.8黑白底质选择实验

2.1.9数据统计分析

2.2结果

2.2.1混合底质选择

2.2.2 两种鱼的游泳行为

2.2.3 两种鱼对水深的选择

2.2.4 光选择性

2.2.5 黑白地质选择

2.3讨论

2.3.1 水流速度、鱼体规格对两种鱼类底质选择行为的影响

2.3.2 不同流速对鱼类游动情况的影响

2.3.3 光照和流速对鱼类水层选择性的影响

2.3.4 关于两种鱼类的光选择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橄榄蛏蚌血细胞形态及吞噬能力的初步研究

3.1材料与方法

3.1.1实验材料

3.1.2血细胞形态观测

3.1.3 血细胞浓度测定

3.1.4 血细胞体外吞噬实验

3.1.5数据统计分析

3.2结果与分析

3.2.1 血细胞的类型及形态特征

3.2.2 血细胞浓度及其次数分布

3.2.3 血细胞浓度与体重、壳长的关系

3.2.4血细胞对细菌的吞噬比例及吞噬系数

3.3讨论

3.3.1 关于贝类血细胞的形态和分类

3.3.2 关于贝类血细胞的吞噬能力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一、在人工模拟环境条件下对彭泽鲫(平均体长0.70-10.02 cm)和鳙(平均体长0.90-6.90 cm)早期发育阶段的生境选择行为(混合底质选择性、游泳行为、水深选择性、光选择性、黑白底质选择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1.在流速为2.3 cm/s和19.7 cm/s水流条件下,小规格彭泽鲫(平均体长分别为0.70 cm、0.90 cm、1.20 cm、1.50 cm)和鳙(平均体长分别为:0.90 cm和1.20 cm)大多被动活动于上层水体,对底质无选择能力;而较大规格的彭泽鲫(平均体长分别为:3.45 cm、4.84 cm、6.50 cm、8.06 cm、10.02 cm)和鳙(平均体长分别为:4.80 cm和6.90 cm)对卵石底质的选择性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底质。
  2.在流速为2.3 cm/s和19.7 cm/s水流条件下,随着彭泽鲫和鳙规格的增大,其游泳行为中的净顺游次数逐渐减少,大规格彭泽鲫(体长6.50-10.02 cm)和鳙(体长4.80-6.90 cm)的净顺游次数接近于0次/5min。
  3.在6种不同光照条件(0 lx,232 lx和576 lx)和流速(23 cm/s和0 cm/s)环境条件下,体长0.70-1.20 cm的彭泽鲫主要分布于水深2.6-3.6 m的水表层,1.50 cm彭泽鲫主要分布于水深1.0-3.6 m的中上层;3.45-10.02 cm彭泽鲫在23 cm/s流速下主要分布于水深1.0-3.6 m的中上层,而在静水中主要分布于水深≤2.6 m的中下层。体长0.90-1.20 cm和6.90 cm的鳙主要分布于水深2.6-3.6 m的表层;体长4.80 cm的鳙在各水层都有分布,但主要分布于水深2.6-3.6 m的表层和水深≤1.0 m的底层。
  4.在三个不同照度区的选择实验中,不论个体或群体实验,体长0.70-1.50 cm的彭泽鲫明显选择照度为326-578 lx的亮区,体长3.45-10.02 cm的彭泽鲫明显选择照度为0-51 lx的暗区,其中1.5cm个体对光的选择性处于由亮区向暗区的过渡阶段。体长0.90-1.20 cm的鳙明显选择亮区,体长4.80-6.90 cm的鳙明显选择暗区。
  5.在黑白底质选择实验中,体长0.7-1.2cm彭泽鲫明显选择白底区,体长3.45-10.02 cm彭泽鲫和4.80-6.90 cm鳙都明显选择黑底区;体长1.50 cm彭泽鲫及0.90-1.20 cm鳙对黑白底质无明显选择性。
  二、对橄榄蛏蚌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吞噬作用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1.基于瑞氏染色后血细胞的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可将橄榄蛏蚌的血细胞分为大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透明细胞、类淋巴细胞4种类型。透明细胞的细胞直径最大,小颗粒细胞次之,类淋巴细胞最小;透明细胞的细胞核直径最大,小颗粒细胞次之,大颗粒细胞最小。类淋巴细胞的核质比最大(0.67),其他3种细胞的核质比为0.37-0.48。
  2.四种血细胞所占比例以小颗粒细胞最高(43.6%),透明细胞次之(36.6%),类淋巴细胞最低(7.0%)。橄榄蛏蚌平均血细胞浓度为(4.209±1.510)×105 cells/mL,个体的血细胞浓度与体重(或壳长)不相关(P>0.05),不同体重组(或壳长组)的平均血细胞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
  3.在37℃体外吞噬实验中,橄榄蛏蚌血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比例为43.6%,吞噬指数为0.743。4种血细胞中,小颗粒细胞的吞噬比例最大(28.8%),类淋巴细胞不具吞噬能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