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菠萝黑心病褐化生理机制的探究
【6h】

菠萝黑心病褐化生理机制的探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主要符号及缩略语表

1前言

1.1 问题的由来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材料和方法

2.1试验材料

2.2试验方法

2.3 试验数据处理

3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菠萝采后贮藏过程中果实外观及果肉切面变化情况

3.2 菠萝采后贮藏过程中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情况

3.3菠萝采后贮藏过程中褐化底物的变化情况

3.4菠萝采后贮藏过程中的2,8-二羟甲基蒽醌含量的变化情况

3.5菠萝采后贮藏过程中还原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

3.6 菠萝采后贮藏过程中褐变度的变化情况

3.7 石蜡切片图分析

3.8 相关性及显著性差异分析

4讨论

4.1 菠萝采后褐化与相关酶的关系

4.2 菠萝采后褐化与底物的关系

4.3 菠萝采后褐化与产物的关系

4.4 菠萝褐化与还原性物质的关系

4.5巴厘果肉石蜡切片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菠萝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水果之一,在我国栽培种主要以“巴厘”为主,但是,菠萝黑心病是该品种采后的主要病害之一,其症状表现为采后果轴附近果肉逐渐褐变,严重制约了菠萝产业的发展。目前对菠萝黑心病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以黑心病的抗、感两个菠萝品种即“无刺卡因”和“巴厘”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室温条件下,采后菠萝生理变化差异的研究,即相关酶活性、褐变特征物质变化、细胞形态结构变化与黑心病的关系。
  得到了以下主要实验结果:
  1.室温条件下,卡因在整个货架期均未出现黑心病,而巴厘在贮藏第8天开始发病,发病率为20%,到第14天发病率为100%,由此可知卡因抗病性强于巴厘。
  2.在菠萝酶促褐化反应中,PPO促进褐化发生,PPO含量越高,褐变度越高,褐化越严重;在保护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抑制褐化方面,POD、PAL较SOD、CAT占主导作用,LOX与菠萝褐变关系不明显。巴厘中SOD与褐变度无相关性,卡因中CAT与褐变度无相关性。
  3.初步明确了菠萝采后黑心病褐化既有酶促褐化也有非酶促褐化,菠萝酶促褐化的底物主要为酚类物质,检测出褐变产物为2,8-二羟甲基蒽醌,卡因中2,8-二羟甲基蒽醌积累量大于巴厘,至于没有出现褐化的原因仍需进一步探讨。非酶促褐化底物主要为氨基酸、蔗糖、及VC,5-HMF可能为中间产物,巴厘中氨基酸、蔗糖、5-HMF在贮藏前后均为差异显著性,巴厘果实患病后VC含量变化不明显。
  4. GSH及类黄酮对菠萝的褐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巴厘中 GSH及类黄酮含量在贮藏前后均为差异显著性,说明其与褐化密切相关,且贮藏过程中,卡因GSH含量一直高于巴厘,类黄酮含量后期低于巴厘,因此在菠萝中GSH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能力强于类黄酮,即GSH抑制褐化能力强于类黄酮。
  5.通过对巴厘果肉石蜡切片图的观察,可以得知巴厘在贮藏前期,果肉细胞完整,胞间间隙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及褐化的发生,细胞壁发生裂解,细胞完整性被破坏,胞间间隙变大,褐化果肉细胞中出现黑色物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