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茯苓喙扁蝽和白蚁无害化防控技术研究
【6h】

茯苓喙扁蝽和白蚁无害化防控技术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前言

1.1 文献综述

1.1.1 茯苓生产概述

1.1.2 茯苓有效成分及品质评价概述

1.1.3 茯苓种植期主要虫害

1.1.4 无害化防控技术在病虫害防控中的应用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茯苓种植期茯苓喙扁蝽和白蚁虫害调查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田间抽样调查

2.2.2 实验室茯苓喙扁蝽形态观察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湖北省茯苓主产区茯苓喙扁蝽和白蚁的危害程度

2.3.2 茯苓喙扁蝽实验室内观察结果

2.4 讨论

3 茯苓喙扁蝽和白蚁无害化防控技术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虫饲养及试验场地

3.2.2 供试药剂

3.2.3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实验室茯苓喙扁蝽毒力测定结果

3.3.2 田间茯苓虫害无害化防控试验结果

3.4 讨论

4 虫害无害化防控技术对茯苓的安全性评估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茯苓

4.2.2 试验方法

4.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实验室内测定结果

4.3.2 田间试验结果

4.3.3 不同防控措施对茯苓有效成分的影响

4.3.4 毒死蜱在茯苓上的动态残留试验结果

4.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田间防控试验点图

附录2 茯苓喙扁蝽和白蚁为害茯苓图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隶属于担子菌亚门多孔菌科茯苓属,其干燥后的菌核被我国称为中药材茯苓。中国、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均有野生茯苓的分布。我国人工栽培茯苓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每年药用、食用和出口茯苓的需求量约为1.5万~1.8万吨。人工种植茯苓又以其投资少、产量高、见效快的种植模式,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青睐,全国茯苓人工种植量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然而粗放式的田间管理,造成茯苓虫害的多发,对茯苓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化学农药不规范的使用,又使得茯苓农药残留和污染的现象频出。这些问题都严重的制约着茯苓产业的发展。茯苓种植期主要害虫为茯苓喙扁蝽和白蚁。本文针对上述2种主要害虫的无害化防控而开展技术研究。本文选取毒死蜱,吡虫啉和高效氯氰菊酯三种常用化学农药为防治药剂,结合实验室和田间试验,以种植期虫害调查为基础,研究无害化防控技术对2种害虫的防控效果及对茯苓生长、品质、农药残留等方面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1.2012年9月至2013年11月,我们对湖北省主要茯苓种植地罗田县、英山县和利川市进行了虫害调查。28个调查点的调查数据表明,湖北省罗田县和英山县茯苓主要虫害为茯苓喙扁蝽和白蚁,茯苓受害指数分别为罗田县14.44%,英山县12.73%;利川市茯苓主要虫害为白蚁,受害指数为7.27%。通过对茯苓喙扁蝽在室内和田间的观察,其交配产卵期为5月初至6月中旬,其羽化期盛期为7月底至9月底。
  2.在实验室中,茯苓喙扁蝽对3种农药都有较高的敏感性,毒力由高到低依次是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茯苓虫害田间防控技术采用立体施药法,3种药剂相应兑水浓度为: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mL/L,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g/L,480g/L毒死蜱乳油4mL/L。防控施药时间为茯苓料木下窖前和7月中旬害虫出土迁移前。防控率与田间产量呈现出正相关性。
  3.实验室试验中发现,不同浓度的3种杀虫剂对茯苓菌丝生长抑制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田间试验中,不同防控措施对茯苓产量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防控处理在田间应用上对茯苓周围土壤微生物环境影响较小,对茯苓生长安全无影响。不同防控措施对茯苓有效成分水溶性多糖和总三萜化合物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毒死蜱在茯苓菌核上的残留试验得出,480g/L毒死蜱乳油施药浓度为1∶1000时,其45天最终残留量为0.24mg/L,而施药浓度为1∶2000时,最终残留量为0.03mg/L。参照欧盟的果菜限量标准MRL值0.5mg/kg,其安全间隔期应为35d。
  综上所述,无害化防控技术对于茯苓的产量、品质和农药的残留量都是安全可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