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石首保护区麋鹿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与寄生虫感染调查
【6h】

石首保护区麋鹿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与寄生虫感染调查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麋鹿种群相关研究

1.1 麇鹿的历史分布及数量

1.2 中国糜鹿种群发展现状

1.3 石首麋鹿保护区概况

2 麇鹿疾病概述

2.1 鹿科动物寄生虫疾病

2.2 鹿科动物细菌疾病

2.3 其它鹿科动物疾病概述

2.4 糜鹿疾病防控研究

第二部分 石首保护区麇鹿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死亡麋鹿剖检观察

2.2 细菌形态观察

2.3 细菌生化鉴定结果

2.4 细菌16s rDNA鉴定结果

2.5 小鼠致病力试验

2.6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2.7 药敏试验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石首保护区麋鹿消化道寄生虫感染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粪样采集及编号

1.2 实验仪器

1.3 检查方法

2 结果

2.1 麋鹿粪便中检出的寄生虫卯及其形态观察

2.2 麋鹿粪便虫卵感染情况

2.3 麋鹿消化道寄生虫种类及感染强度

2.4 麋鹿前后盘吸虫EPG计数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三大麋鹿保护基地之一,区内麋鹿全部实现自然放养,现已形成全球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但在2010年前后,由于疫病的爆发,区内麋鹿出现大规模死亡(张林源等,2011)。本研究针对保护区内麋鹿致病菌及寄生虫的感染情况,对保护区内麋鹿的潜在病原进行调查,旨在为麋鹿疾病防控工作提供一定依据。
  大肠杆菌为条件致病菌,在麋鹿机体免疫力下降时,会对麋鹿的健康构成威胁。本研究通过染色镜检、生化鉴定、16SrDNAPCR、小鼠毒力试验等方法从麋鹿心、肝、脾、肺等病料中分离到15株致病性大肠杆菌。采用Kirby-Bauer纸片法,选用14种常用抗生素对分离得到的15株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到的15株大肠杆菌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头孢唑林的高敏度均达到了100%;其次是对氯霉素、新霉素以及链霉素,高敏度均超过60%;耐药性方面,对克林霉素和磺胺嘧啶的耐药度分别为80%和60%。本研究为麋鹿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快速鉴定提供了方法,同时对针对该病治疗药物的选择有一定指导作用。此外,本研究基于相关文献报道,使用粘附素类、铁转运系统类、血清类、毒素类的fimH、kpsⅡ、papC、tsh、iss、iucD、irp2、cvi/cva、vat、sta、traTa、ompA等基因的相应引物对15株分离到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了毒力基因的PCR扩增检测。按照扩增频率排列依次为ompA(100.00%)、traTa(80.00%)、iss(80.00%)、iucD(60.00%)、irp2(53.33%)、sta(33.33%)、vat(20.00%),其中ompA、traTa、iss、irp2等基因的扩增频率较高。本次对麋鹿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基因的研究,为进一步探讨麋鹿大肠杆菌病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寄生虫病为野生动物的常见疾病,由于保护区内麋鹿所处自然环境复杂,寄生虫病病原种类繁多且分布广泛,当感染数量到达一定程度后,寄生虫病常造成麋鹿机体消瘦及机体免疫力下降,严重时甚至造成其大量死亡(沈华,2007)。本课题采用沉淀集卵法、饱和食盐水浮聚法、饱和糖水离心法、抗酸染色法等对保护区内145份麋鹿粪便进行了肠道寄生虫卵的检测。结果显示:寄生虫卵的总体检出率方面,吸虫卵最高,达67.58%;线虫卵、绦虫卵和球虫卵相对较少,分别为17.24%、15.86%及13.80%。前后盘吸虫卵的检出率高达53.10%,其次为带绦虫卵、蛔虫卵、艾美尔球虫卵,分别为15.86%、13.10%和8.28%。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