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整合保护的武陵山区传统聚落景观特质识别研究
【6h】

基于整合保护的武陵山区传统聚落景观特质识别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缩略词表

表目录

图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动因

1.1.1 传统聚落自然、文化景观面临威胁

1.1.2 传统聚落由单体保护到区域性整体保护趋势

1.1.3 武陵山区传统聚落景观集群保护的迫切需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传统聚落

1.3.2 景观特质

1.3.3 传统聚落景观特质

1.3.4 传统聚落区域整合保护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1 从传统聚落到聚落景观的研究

1.4.2 传统聚落景观的保护价值判断

1.4.3 传统聚落景观整合保护的相关研究

1.4.4 景观识别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1.4.5 针对武陵民族地区聚落景观的相关研究

1.5 研究对象

1.5.1 空间界定

1.5.2 聚落样本选定

1.6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2 传统聚落景观特质识别程序与方法

2.1 英国景观特征评估体系

2.2 传统聚落景观特质识别程序

2.2.1 界定范围

2.2.2 案头研究

2.2.3 田野调查

2.2.4 识别与描述

2.3 传统聚落景观特质识别主要方法

2.3.1 ArcGIS分析法

2.3.2 聚类分析方法

2.3.3 SPSS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2.3.4 主观描述法

3 全境尺度景观特征分类

3.1 武陵山区概况

3.1.1 自然环境

3.1.2 人文环境

3.2 区域尺度景观特征因子

3.2.1 地形

3.2.2 土地覆盖

3.2.3 民族人口密度

3.3 景观特征分类过程

3.3.2 定义全境尺度景观特征类型

3.4 景观特征类型与描述

3.4.1 1km×1km尺度景观特征类型

3.4.2 全境尺度景观特征类型

3.4.3 全境关键景观特质描述

3.5 传统聚落自然基底环境特征

3.6 本章小结

4 廊道尺度传统聚落分布特点和景观廊道网络构建

4.1 武陵山区线型遗产概况

4.2 传统聚落空间布局

4.2.1 样本选取

4.2.2 核密度制图

4.2.3 空间布局特征

4.3 遗产源选取

4.3.1 传统聚落

4.3.2 文物保护单位

4.3.3 遗产源与线型遗产相关性

4.3.4 遗产源与主要水系相关性

4.4 遗产源空间分布特征

4.4.1 土地覆盖

4.4.2 坡度和坡向

4.4.3 海拔和地形起伏度

4.5 景观廊道网络构建

4.5.1 阻力因子选取与权重

4.5.2 廊道适宜性分析

4.5.3 景观廊道网络分区

4.5.4 传统聚落景观廊道网络规划

4.6 本章小结

5 聚落尺度传统聚落景观特质识别与描述

5.1 武陵山区传统聚落选取标准

5.2 传统聚落景观特质识别要素选取

5.2.1 选取原则

5.2.2 自然特质要素

5.2.3 人文特质要素

5.2.4 民族特质要素

5.2.5 审美感知要素

5.2.6 传统聚落景观特质识别要素分级

5.3 主要廊道传统聚落景观特质识别与描述

5.3.1 渝-鄂段

5.3.2 鄂-渝-黔段

5.3.3 黔-渝-湘段

5.3.4 鄂-渝-湘段

5.3.5 黔-湘段

5.4 本苹小结

6 武陵山区传统聚落区域整合保护策略

6.1 传统聚落现状及问题

6.2 传统聚落保护困境

6.3 全境尺度传统聚落基底环境分区保护策略

6.3.1 景观敏感度评价

6.3.2 景观保护分区

6.4 廊道尺度传统聚落分类分级保护策略

6.4.1 核心保护聚落

6.4.2 重点保护聚落

6.4.3 特殊保护聚落

6.5 聚落尺度景观特质保护策略

6.5.1 自然特质保护策略

6.5.2 人文特质保护策略

6.5.3 民族特质保护策略

6.5.4 审美感知保护策略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在读期间已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武陵山区是我国汉族和西南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地跨鄂、湘、渝、黔四省(市),面积约10.4万km2,是我国内陆最大的跨省交界少数民族聚居区,境内有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等9个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及人文资源。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生活、生产环境得以明显改善,同时也加剧了传统聚落景观的破坏或衰退。
  本研究基于整合保护的视角,建立传统聚落景观特质识别的研究框架,形成全境尺度、廊道尺度和聚落尺度三个尺度的分级研究,即全境尺度景观特征分类、廊道尺度传统聚落景观廊道网络构建,以及聚落尺度传统聚落景观特质识别。在此基础上,提出传统聚落区域整合保护的策略。研究结果可以作为区域内不同行政地区开展跨区域的景观保护、管理和规划的基础。
  全境尺度的景观特征分类,对于传统聚落赖以存在的基底环境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海拔、地形起伏度、土地覆盖和民族人口分布密度数据,通过自下而上的亲和传播聚类算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最终识别出全境尺度22个景观特质类型共计311个景观特质单元,属于9个少数民族的聚居组合。其中,武陵山区的传统聚落以土家、苗族传统聚落居多,分布在19个景观特质类型中,在交通便利的盆地地带,聚落自然和人文特质受外界的影响大,保存下来的传统聚落数量较少。
  在廊道尺度,传统聚落主要分布在川盐古道文化线路围合的中间地带,与河流水系的分布线路重合率高,其空间布局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与土地覆盖、坡度和地形起伏度的相关性明显。首先确定全境185个传统聚落和198个文物保护单位为遗产源,然后使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方法进行廊道适宜性分析,提出将传统聚落从廊道核心保护区、廊道缓冲区和廊道边缘区3个区进行分级保护。最后,综合考虑廊道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以及文化线路、水系的分布路线和遗产源的分布特征,通过人工判别,绘制传统聚落景观廊道网络规划图,其中,主要廊道以连接核心保护区内的大量传统聚落点为主,便于传统聚落景观的整体有效保护。
  聚落尺度的传统聚落景观特质识别,基于对聚落自然、人文、民族特质和审美感知等资料信息的收集、踏查、拍摄、测绘等。由于本研究的传统聚落数量众多,为便于归纳和比较,重点分析主要廊道的渝-鄂段、鄂-渝-黔段、黔-渝-湘段、鄂-渝-湘段、黔-湘段共5个区间段的传统聚落景观特质,对传统聚落自然、人文、民族特质和审美感知进行整体识别,并选取典型个案进行详细的描述。
  对武陵山区传统聚落景观进行区域整合保护,首先,在全境尺度基于ArcGIS平台分析景观敏感度,划分景观核心区、景观缓冲区和景观协调区3个景观保护区域,并提出不同区域的景观保护策略;然后,将传统聚落分布图和景观保护分区、廊道适宜性分区图进行叠加,划分核心、重点和特殊保护聚落,并进行分级,对不同类型和级别的传统聚落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最后,聚落尺度针对主要廊道5个区间段的传统聚落景观特质,提出相应的自然、人文、民族特质和审美感知方面的保护策略,自然特质保护体现在自然山水资源保护和管理、聚落植物景观保护和规划方面,人文特质保护体现在农田景观的保护与管理、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历史环境要素重点保护方面,民族特质保护体现在传统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延续、非物质文化及其传承人保护方面,审美感知保护体现在聚落景观空间格局的保护、聚落景观风貌的协调统一方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