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试析丁玲笔下的“莎菲”型形象的文化内涵及意义
【6h】

试析丁玲笔下的“莎菲”型形象的文化内涵及意义

代理获取

摘要

丁玲是最早意识到女性命运、树立自觉的性别眼光的作家。1928年,《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震动了整个文艺界。这部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品一直以来都得到了评论界较多的关注。本文从丁玲笔下“莎菲”这个具有典型“女性自我”意识的形象的分析入手,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为参照,挖掘在基于创作主体独特的文化心理和情感体验上所产生的艺术意蕴以及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冲撞和夹击下,“莎菲”型形象的特殊文化内涵,并在同传统的评判主体进行比较后进一步对创作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做了有力的阐释。论文重点在于从“女性主义”出发剖析这些形象背后的文化选择。由作家塑造的与时代“不合时宜”具有典型文化反叛色彩的“莎菲”型形象来看,以男性为参照系,追求成为一个独立大写的人的“强己”意识,是丁玲创作和做人的重要特点。丁玲的强己意识的形成,既有家庭的影响,也是以当时出色男性为参照、自觉学习的必然结果。丁玲的强己意识在创作中表现为女性独立人格的觉醒和对性别角色的反抗,在做人方面表现为以成功男性为榜样,从而靠拢主流文化与亲近政治。丁玲所取得的成就和所经历的磨难,都与这样的做人姿态和文化心态有关。通过对创作主体文化心理结构的角度考察,“莎菲”型形象的在传统文化下的“格格不入”以及丁玲的强己意识有着值得充分肯定的价值意义。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中心内涵和试图要深度解析的地方。栽本研究中,笔者始终认为丁玲是一个象征。她的强己精神揭示了女性的奋斗、解放与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那种既合作又对抗的复杂关系。女性话语要么依附男性话语而取消自己,要么最终从男性话语中独立出来,作为一种正常的嘹亮的女性声音与雄放的高亢的男性声音形成美妙的合唱。尽管丁玲希望的是后者,但结局明显地并不圆满。这也许才是丁玲留给后人思考的意义之所在。从对传统评判体系解构的角度出发来将其笔下的女性形象试以比较剖析,相信是一个研究领域的突破。希望在妇女—社会性别进入中国文学史主流后为笔者所在的学科寻找新的学术增长点做一些探索和贡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