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及其当代意义
【6h】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及其当代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 论

1.1 选题的提出及意义

1.2 相关的文献综述

1.2.1 关于“天理”、“人欲”概念界定的研究综述

1.2.2 关于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综述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2 宋明理欲论产生的背景与以朱熹为个案的研究

2.1 宋明理欲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2.1.1 宋代高度繁荣的经济文化,为理欲观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1.2 宋明时期政治矛盾激化与统治需要为理欲论的产生的提供了政治契机。

2.1.3 理欲观深厚的历史渊源,为宋明理欲观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2.2 以朱熹为个案的研究取向

3 阐述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3.1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内容概述

3.1.1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本体论根源

3.1.2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内涵

3.1.3 作为修养论的“存天理、灭人欲”

3.2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历史意义及评价

3.2.1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历史意义

3.2.2 戴震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

3.3 正确对待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

3.3.1 正确看待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可继承性

3.3.2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以“天人一理”观约束自己,是尊重客观规律

4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当代积极性诠释及社会意义

4.1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在当代的积极性诠释

4.1.1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在当代的思想蕴含

4.1.2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在当代的积极性诠释

4.2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积极性诠释与和谐社会构建

4.2.1 古代理欲观对和谐社会构建的指导

4.2.2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积极性诠释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4.3 重建人类的精神家园

结 束 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李娟;

  •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

  • 授予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
  • 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张建;
  • 年度 200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法的理论(法学);
  • 关键词

    朱熹; 天理; 灭人欲;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