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溃疡性结肠炎与大肠癌分子生物学指标相关性研究及肛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6h】

溃疡性结肠炎与大肠癌分子生物学指标相关性研究及肛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部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无器质性肠道疾病志愿者肠黏膜NF-κBp65表达差异与意义探讨

第二部分NF-κB p65在溃疡性结肠炎与结直肠癌患者肠黏膜中的表达差异与意义探讨

第三部分ANG II-AT1R信号通路与大肠癌关系探讨

第四部分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肛瘘14例

综述肛瘘与肛周脓肿诊治研究进展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
   目的:比较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无器质性肠道疾病志愿者肠黏膜NF-κB p65表达差异,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募集12名无器质性肠道疾病志愿者(男女各6名,平均年龄46.13±12.05岁)与16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男性患者10名,女性患者6名,平均年龄50.42±10.43岁),电子结肠镜下取活检获得新鲜的肠黏膜组织。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其基因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F-κB p65蛋白表达强度,t检验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
  
   结果:无器质性肠道疾病志愿者肠黏膜NF-κB p65基因与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53±0.24、2.10%±0.64%,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NF-κB p65基因与蛋白表达量分别为5.19±3.37、15.22%±3.16%,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本文在前人基础上再次证实NF-κB p65参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深入研究可能为该病的诊断与治疗带来突破。
   第二部分 目的:比较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结直肠癌患者肠黏膜NF-κB p65表达差异,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12名无器质性肠道疾病志愿者、16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18名结直肠腺癌患者被纳入实验,电子结肠镜或手术取活检获得新鲜的肠黏膜组织。逆转录聚核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各组肠黏膜NF-κB p65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肠黏膜NF-κB p65蛋白表达强度,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之间的差异。
  
   结果:无器质性肠道疾病志愿者肠黏膜NF-κB p65基因与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10±0.03、2.06%±0.70%,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NF-κB p65基因与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96±0.11、36.16%±6.99%,结直肠癌患者肠黏膜NF-κB p65基因与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42±0.77、9.54%±2.77%,三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尽管炎症与肿瘤存在某种联系已在学界达成共识,课题组也观察到结直肠癌患者肠黏膜NF-κB p65的表达较无器质性肠道疾病志愿者增加,但其表达强度并非之前文献报道的那么高,课题组认为抑制NF-κB p65的表达可能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较好思路,但不认为抑制NF-κB p65的表达能从根本上治疗结直肠癌。
   第三部分目的:比较分化程度不同的大肠癌患者与无器质性肠道疾病志愿者肠黏膜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及其Ⅰ型受体(AT1R)表达差异,初步探讨ANG II-AT1R信号通路与大肠癌之间的关系。
  
   方法:肠镜室募集大肠癌患者24名(病理学检查证实其中9名为大肠高分化腺癌患者,9名为大肠中分化腺癌患者,6名为大肠低分化腺癌患者)及6名无器质性肠道疾病志愿者,电子结肠镜下取活检获得新鲜的肠黏膜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肠黏膜AngiotensinⅡ及AT1R蛋白表达强度,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之间的差异。
  
   结果:大肠腺癌患者肠黏膜ANGⅡ和AT1R的表达较无器质性肠道疾病志愿者肠黏膜ANGⅡ和AT1R表达明显增强(P<0.01);不同分化程度的各组之间ANGⅡ表达未见明显差异(P>0.05);中、低分化组较高分化组AT1R表达增加(P<0.01)。
  
   结论:ANG II-AT1R信号通路参与大肠癌的发病过程,可能成为大肠癌治疗的新靶点。
   第四部分目的:探讨难治性肛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并初步总结其疗效。
  
   方法:病例纳入标准为同意接受本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难治性低位肛瘘患者(外口离肛缘2cm以上的患者),剔除以下病例:一些能利用肛瘘切开术轻易治愈的单纯性肛瘘患者、直肠阴道瘘患者、直肠膀胱瘘患者、炎症性肠病患者、肛门先天异常患者、有肛门失禁病史患者及有手术禁忌症的患者。手术主要器械为瘘管铣刀,术后主要方药为拔毒生肌散与黄连膏,治疗简要操作步骤如下:肛周常规消毒→麻醉满意→铺无菌巾→肛管内碘伏棉球消毒→扩肛并确认病情→探针由外口探入从内口穿出→在与内口对应的距肛缘1.5cm处作一与瘘管走行方向一致的梭形切口作为新外口→沿探针切开新外口与内口之间的皮肤、皮下组织及瘘管→组织剪修整所切的皮肉组织呈“V”状敞开→铣刀杆循探针由外口探入从开窗处穿出→退出探针→铣刀头安装在肛内由开窗处穿出的铣刀杆上→位于外口之铣刀杆尾部连接微型电机→微型电机接通电源的同时术者持电机缓缓拉出转动的铣刀→适当撑扩残余瘘道→再次将探针从外口探入开窗处探出→利用探针将引流条引入残存瘘道→每日双氧水/替硝唑/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早期伤口引流物浑浊阶段,用蘸有拔毒生肌散的凡士林纱条引流;后期伤口引流物清稀阶段,用蘸有黄连膏的凡士林纱条引流→适时拔除引流条。
  
   结果:2009年8月至2009年11月间,课题组运用本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8例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及6例低位复杂性肛瘘患者(男12名,女2名,平均年龄35.5±12.87岁),随访半年结果显示:1例未坚持换药的患者术后1月复发,其他13例患者均痊愈;平均住院日为7天,患者伤口愈合时间为41.43±6.10天;无1例患者出现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
   结论:本中西医结合疗法之手术部分一方面清除了感染的肛腺并作一“V”型切口至肛缘,最大限度的保证术后不复发;另一方面机械化的隧道式切除瘘管壁肉芽组织而非全程切开瘘道,操作简单、高效、微创;术后换药阶段融入辨证换药理念,早期利用蘸有提脓祛腐方药的凡士林纱条引流,后期用蘸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药的凡士林纱条引流,确保腐去新生。早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本中西医结合疗法是治疗难治性肛瘘的一个较佳选择,其疗效好、创伤小,值得大力探索并加以推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