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高校社会捐赠的政府激励机制研究
【6h】

我国高校社会捐赠的政府激励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导 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导向

1.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 高校社会捐赠中政府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

2.1 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2.2 我国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

2.3 我国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

2.4 政府在高校社会捐赠中的作用和责任

2.5 小结

3 高校社会捐赠的影响因素

3.1 影响捐赠主体捐赠的内在动因

3.2 影响捐赠主体捐赠的外在因素

3.3 小结

4 我国高校社会捐赠中政府激励政策的供给现状分析

4.1 萌芽阶段(改革开放伊始——20世纪90年代中期)

4.2 调整与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末期)

4.3 渐趋完善阶段(21世纪初——现今)

4.4 小结

5 完善我国高校社会捐赠中政府激励机制的构想

5.1 转变政府在高校社会捐赠中的角色和职能

5.2 优化高校社会捐赠的政府激励机制的初步设想

5.3 小结

6 结 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在全球普遍面临着高等教育财政危机的情况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也未逃脱因经费不足而受钳制的命运。如何拓宽资金来源,缓解经费不足的压力,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而纵观国内外,众多高校都把社会捐赠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筹资渠道进行开发,我国高校也不例外。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社会捐赠事业并不乐观,仅处于起步阶段,社会捐赠潜力巨大与人们捐赠热情不高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当前我国仍处于政府主导型的社会背景下,从政府的视角去探讨如何激励人们捐赠的积极性问题,无疑更加有效和有价值。
  高校社会捐赠的政府激励机制是指政府作为激励主体,在高校社会捐赠事业中,利用自己特有的公共权力,遵循一定的激励原则,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来诱发人们捐赠高校的动机,满足人们的需要,从而调动整个社会捐赠高校的积极性,而且要尽可能的使这些激励原则、手段乃至执行规程都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进而在与高校社会捐赠的利益相关者等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因此,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首先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大框架下,分别从我国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演变、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演变以及高校社会捐赠中政府的作用和责任三个角度,去探究高校社会捐赠中政府激励机制的理论依据,并论证了政府在高校社会捐赠中应该和可以发挥的强大作用力,这是本研究的基础。其次,研究了高校社会捐赠的影响因子,发现影响高校捐赠主体的利他主义、互惠和直接收益(自利)等内在动因,与经济因素、慈善文化因素、募捐主体—高校因素和政府政策因素等集成的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政府激励因子的强大作用力下,共同影响着个人、企业等捐赠主体对捐赠的决策选择。再次,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社会捐赠中政府激励机制的供给现状,发现虽然初步建立了我国的捐赠政策法规体系,但有关高校社会捐赠的政策法规严重滞后于高校社会捐赠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对高校社会捐赠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最后,在充分考虑高校社会捐赠的特点和有关高校社会捐赠的激励机制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高校社会捐赠的政府激励机制的初步设想:在政府转变其在高校社会捐赠中的角色和职能前提下,完善高校社会捐赠税收鼓励政策,加强高校社会捐赠政策的宣传力度,以及完善高校社会捐赠的管理运营机制、社会回报机制和监督反馈机制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