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CT积兔增强及容灌注成像在肝VX2肿频评应研瘤射消融早期价中的用究
【6h】

CT积兔增强及容灌注成像在肝VX2肿频评应研瘤射消融早期价中的用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说明

目录

前言

研究现状

研究目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实验动物、药品及器材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瘤兔增强CT形态学表现

2.2 VX2肿瘤术前及射频消融术后CT灌注表现

2.3 病理学表现

3 讨论

3.1 射频治疗的现状、发展及局限性

3.2 兔肝VX2肿瘤射频消融模型的建立

3.3 CT增强扫描对RFA疗效评价的价值

3.4 CT灌注扫描对RFA疗效评价的意义及与病理学联系

3.5 本研究的限制

4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工作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应用CT增强检查和CT灌注成像,以病理学为标准,评价兔肝VX2肿瘤射频消融后的影像学征象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将28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A、B、C、D四组,每组7只,用开腹包埋的方法建立兔肝VX2肿瘤模型,15天后对全部瘤兔进行肝脏CT增强扫描,并随机抽取14只行CT灌注扫描。随后在开腹直视下对28只瘤兔进行肿瘤的射频消融(RFA)治疗,于术后即刻(第1d,A组)、第3d(B组)、第7d(C组)及第14d(D组)对四组兔子进行RFA术后的CT增强检查及CT灌注成像,并于影像检查结束后处死瘤兔,取病理标本进行切片及HE染色。观察记录各组病灶CT三期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以及灌注扫描所得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各灌注参数(BF、BV、TTP、P、ALP、PVP及HPI)伪彩图特征,对术前肿瘤、术后4个不同时间组消融灶周围炎性反应带以及残余/复发瘤的三期增强CT值及灌注参数进行两两比较,并结合病理所见进行分析。
  结果:
  1、28只兔肝VX2肿瘤模型全部建模成功,并成功进行RFA治疗。其中26只瘤兔成功进行了RFA术后CT增强和灌注检查(14d组2只瘤兔RFA后死亡),经病理证实6例存在残余/复发瘤。
  2增强CT表现:(1)RFA术后炎性反应带在增强CT图像上表现为消融灶周边环状强化影,厚薄均匀,强化程度在第3d、第7d达到高峰,第14d明显减低;残余/复发肿瘤表现为消融灶周边新月状、结节状动脉期异常强化影,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内缘密度减低,强化范围缩小。(2)RFA术后各时间组炎性带三期增强CT值与残余/复发瘤的比较,仅第14d炎性带延迟期CT值较残余/复发肿瘤减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炎性带与术前肿瘤的CT增强值比较中,第7d炎性带门脉期、第14d炎性带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CT值较术前肿瘤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消融早期(1周内),炎性带与术残余/复发瘤之间、炎性带与术前肿瘤之间的CT值比较,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
  3、CT灌注时间密度曲线:术前肿瘤、RFA术后炎性带及残余/复发瘤的TDC曲线各有特征,术前肿瘤以速升缓降(6/14)为主,炎性反应带多为速升平台型(15/26),残余瘤TDC则为速升速降(3/6)与速升平台型(2/6)兼有。
  4、CT灌注参数:RFA术后不同时间组炎性反应带的PVP值均明显高于残余/复发瘤,而HPI值则明显低于残余/复发瘤,两个指标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在RFA术后炎性反应带与术前肿瘤的比较中,第1d、3d各灌注指标与术前肿瘤相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第7d炎性带的BV值、第14d的BF、BV及ALP均较术前减低,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5、RFA术后病理改变:病理切片中,由消融病灶中心向外周依次可见消融的肿瘤区、消融的肝实质区、炎性反应/纤维组织带、肝细胞水肿区及正常肝细胞区,残余/复发肿瘤则位于炎性反应带边缘。
  结论:
  1、兔肝VX2肿瘤射频消融模型制作成功率高,病灶血供特点大体与原发性肝癌相符。
  2、常规CT增强检查中,仅凭CT值难以在兔肝VX2肿瘤RFA术后早期(1周内)鉴别出炎性带与残余/复发肿瘤。
  3、CT灌注扫描指标PVP及HPI能在RFA术后早期(1周内)对炎性反应带及残余/复发瘤进行有效鉴别,结果与病理之间存在高度一致性,因此CT灌注扫描在RFA术后早期残余/复发肿瘤的检出上具有较大优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