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媒体微博和微信媒体订阅号在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中的传播机制比较研究——以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为例
【6h】

媒体微博和微信媒体订阅号在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中的传播机制比较研究——以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研究背景及选题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1.1.2 微博的衰退与微信的异军突起

1.1.3 媒介融合方兴未艾

1.2 选题意义

1.2.1 研究意义与创新

1.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研究现状与概念阐述

2.1 研究现状

2.1.1 国内文献综述

2.1.2 国外文献综述

2.2 概念阐述

2.2.1 机制和传播机制

2.2.2 突发社会安全事件

2.2.3 媒体微博

2.2.4 微信公众平台媒体订阅号

3 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在微博和微信订阅号上的呈现

3.1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背景

3.2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进程分析

4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在两个平台上的传播机制比较

4.1 从社会网络理论分析传播主体差异

4.1.1 微博

4.1.2 媒体订阅号

4.2 传播形式和方式差异

4.2.1 信息推送时效性和方式

4.2.2 信息推送内容和报道形式

4.3 传播路径和模式差异

4.3.1 微博的多层级传播路径

4.3.2 媒体订阅号点对点式的大众传播

4.3.3 传播模式比较

4.4 传播功能差异

4.4.1 微博的功能

4.4.2 基于互动关系理论分析微博的功能设置

4.4.3 微信订阅号的功能

4.4.4 从麦克卢汉理论的延伸看微信订阅号的功能设置

5 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中微博和微信的传播机制特征

5.1 微博的传播机制特征

5.1.1 内容碎片化

5.1.2 权力中心凸显

5.2 微信订阅号的传播机制特征

5.2.1 精确传播

5.2.2 把关人地位增强

6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近年来国内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发生的频率明显升高,而如何对突发社会安全事件进行报道也是新闻学界和业界始终绕不开的话题。受到社会大环境和体制制度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传统媒体机构时常在报道重大突发社会安全事件时,难以发挥其最大效用。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媒体微博和微信媒体订阅号作为传统媒体机构在新媒体平台发展最为突出的代表迅速风靡国内。笔者主要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形式、传播路径、传播模式和传播功能等方面对微傅和微信的传播机制及其各自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这是本文的一个创新点。
  本研究主要选择2014年12月31日发生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为案例,对微博和微信的传播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比较研究。从传播学的角度,采用内容分析、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社会网络理论为指导,分析了不同主体在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地位差异;结合传统时代的大众媒体,对比了媒体机构在不同平台上的报道方式和内容以及传播路径和传播模式方面的差异;同时论证了微信和微博截然不同的功能设置;进而从话语权力和主体角度分析了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中二者各自的传播机制独特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