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武汉柏泉天主教堂案例研究——兼论武汉天主教堂的变迁
【6h】

武汉柏泉天主教堂案例研究——兼论武汉天主教堂的变迁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及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1.3. 既往研究与文献综述

1.4. 研究对象、方法与步骤

1.5. 论文研究框架

2. 柏泉天主教堂现状解读

2.1. 柏泉天主堂的总平面布局

2.2. 圣家堂合院现状

2.3. 修院楼现状

2.4. 柏泉天主教堂的布局语言研究

2.5. 柏泉天主教堂中的人与活动

2.6. 本章小结

3. 柏泉天主教堂的起源

3.1. 柏泉天主堂的建立过程

3.2. 柏泉天主教堂建筑立面比较研究

3.3. 柏泉天主教堂木桁架结构比较研究

3.4. 柏泉天主教堂礼拜堂围院空间比较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柏泉天主教堂的变迁和发展

4.1. 柏泉天主堂选址研究

4.2. 柏泉天主教堂建筑的变迁研究

4.3. 柏泉天主教堂场景复原

4.4. “仁爱老年公寓”与柏泉天主教堂建筑功能的适应性分析

4.5. 刘歆生与柏泉天主教堂

4.6. 本章小结

5. 柏泉天主教堂与武汉其他现存天主教堂建筑比较

5.1. 布局比较

5.2. 建筑单体比较

5.3. 本章小结

6. 武汉天主教堂的变迁

6.1. 武汉地区天主教的发展历程

6.2. 武汉天主教教堂建筑的变迁

6.3. 柏泉天主教堂与武汉天主教堂的关系

7. 结语

7.1. 课题研究成果

7.2. 课题后续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图表索引

附录Ⅱ 图录

附录Ⅲ 表录

附录Ⅲ 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体会

展开▼

摘要

天主教堂作为西方重要的建筑形式之一,同样也是近代武汉城市建设过程中重要的建筑组成部分,而在武汉现存完好的六座教堂中,柏泉天主教堂是其中从建成到现在受到损坏最少的的一座。由于位于郊区,且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直到八十年代都作为柏泉学校使用,柏泉天主教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没有受到破坏,幸运的保留了教堂建立时的模样。
  学界关于武汉天主教发展的研究,多半是从宏观角度进行叙述和论证的。本文从对柏泉天主教堂进行现状解读开始,逐步研究柏泉天主教堂的变迁,并讨论了武汉天主教堂的变迁和发展。
  文章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作为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基础,以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内容现状的分析和总结为前提,提出了以柏泉天主教堂深入研究为切入点分析武汉天主教堂的变迁,提出了可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第二章为柏泉天主教堂现状的解读,笔者从柏泉天主教堂的总平面布局、建筑情况、柏泉天主教堂所体现的宗教语言、使用者及教堂活动五个方面对柏泉天主教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三章从文化传播及建筑分析两个角度研究了柏泉天主教堂的起源,通过对文史资料的总结和与意大利历史建筑案例的比较分析,发现柏泉天主教堂与意大利那不勒斯中华圣家书院有深远的渊源关系,它在立面手法、结构、构造及空间设计等方面受到了意大利建筑特色的影响。文章第四章从选址分析、变迁复原、建筑功能变迁、涉及人物几个方面研究柏泉天主教堂的变迁过程。第五章从平面布局、建筑单体两个方面将柏泉天主教堂与武汉其他五座现存天主教堂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武汉的天主教堂虽然在材料和朝向等方面会有武汉本土建筑风格和布局的特点,但它们更多的还是保留了自己作为西方宗教建筑的特色。第六章为武汉天主教堂变迁的研究,在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整理分析以及各个案例变迁过程的比较之后,可以发现武汉天主教堂变迁的一些规律: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之后,天主教堂开始在武汉大量建成,新中国成立之后,武汉天主教堂中的宗教活动开始逐渐减少,文化大革命期间,武汉天主教堂大多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且被征为他用;改革开放之后,武汉的天主教堂逐渐恢复了其原有活动。第七章为全文的结语,明确了柏泉天主教堂研究的成果并总结了武汉天主教堂变迁的过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