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工程教育模式改革中的教师改变研究
【6h】

我国工程教育模式改革中的教师改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辨析与界定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2 我国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的发展历程 1

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教育模式改革政策的分析 1

2.3 我国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3 “在场”:教师改变的现状

3.1 教师改变的类型

3.2 一体化改革—教师改变类型1

3.3 单门课程改革—教师改变类型2

3.4 调整和改进—教师改变类型3

本章小结

4 “入场”:教师改变的典型案例

4.1 “组织的传奇”:若光老师的故事

4.2 “无与伦比的工程经验”:初旭老师的故事

本章小结

5 四级系统:教师改变的外因

5.1 大系统:教师改变的外部社会背景

5.2 外系统:教师改变的内部环境

5.3 中间系统:教师改变的组织基础

5.4 小系统:教师改变的个人特征

5.5 教师改变外因的分析

本章小结

6 反思性审查:教师改变的内因

6.1 教师改变的规范性何以可能:教师改变的正当性

6.2 教师身份的规范性来源:反思性审查

6.3 教师改变的规范性来源:实践同一性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和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建议

8 结语

8.1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8.2 研究反思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随着工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工程创新的速度也逐步加快。为了迎接以可持续的“绿色”工程为基础的第七次创新浪潮,世界各国都将工业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例如德国的“工业4.0”和我国的《中国制造2025》。快速的创新浪潮意味着工程科技前沿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和对工程科技人才素质要求的提升,而我国工程教育由于存在诸多问题已经难以满足这样的社会需求。为此,我国开始了旨在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工程教育模式改革。教师是开展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的践行者和主力军,其参与的程度决定着改革的成效。因此,本研究从教师的视角及其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开展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的现状、探讨导致现状的原因以及提出学校引导和鼓励教师参与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的建议。
  本研究以质的研究方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访谈了6个省12所高校的23位教师,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在反复阅读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分类、编码,最终形成了三个叙事和分析主题:教师改变的现状、影响教师改变的内因和影响教师改变的外因。
  本研究首先分析了我国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的发展历程、相关政策及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的发展趋势,厘清了教师改变的背景和环境。其次以教师的工程教育模式改革行为为分类标准,将教师改变分为三种类型:类型1是一体化改革,类型2是单门课程改革,类型3是调整和改进。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种类型教师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的改革理念、改革行为和改革心理状态,并以若光老师和初旭老师为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再次,分析了教师改变的外因。以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的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发现教师改变外因是由大系统、外系统、中间系统、小系统组成的四级系统,其中作为中间系统的学校对教师改变的影响最大。最后,分析了教师改变的内因。以“良心”这一词汇为索引,以科尔斯戈德的规范性理论为基础,发现教师改变的内因来自于教师对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的反思性审查。
  本研究得到以下三个结论:第一,教师改变的整体现状是“在场”却“不入场”。“在场”是指所有受访教师都参与了工程教育模式改革,“不入场”是指在一体化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的背景下,只有类型1教师开展了一体化改革。一体化改革、单门课程改革以及调整和改进,除了被看作三种类型之外,还可以看作教师改变的发展阶段,即类型3和类型2的教师可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激励、发展,有机会成为类型1的教师。第二,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教师改变呈现出卓越、良心活、任务和回避四种状态。教师改变由内外因共同作用而形成。教师改变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二者同时对教师改变发挥作用,缺一不可;二者都是教师改变的动力,可以相互转化;二者的力量随着教师个体差异此消彼长。将内外因结合起来看,教师改变从理论上呈现四种状态:卓越、良心活、任务和回避。其中,卓越状态是一体化工程教育模式改革追求的理想状态。类型1的教师更接近卓越状态,类型2的教师更接近良心活的状态,类型3的教师则是任务和回避两种状态兼而有之。第三,提出了教师改变的理想模型。在一体化工程教育模式改革背景下,虽然教师个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一体化工程教育模式改革不可能由教师一己之力独自完成,而是需要教学改革团队共同行动,因此教师改变理想模型由教师个人理想模型和教学改革团队理想模型两部分组成。学校在实现教师改变理想模型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为学校工作提出了四点建议:明确学校的工作中心是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科学的学校管理制度;不断提升教师个人综合能力;营造宽松、公平、创新的组织文化。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次在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研究领域以教师改变为选题进行研究,教师改变更强调教师与工程教育模式改革这一背景之间的关系,关注教师在工程教育模式改革中理念、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变化。同时,研究还创造性地构建了教师改变的理想模型,并且为学校实现该理想模型提出了建议。

著录项

  • 作者

    李瑾;

  •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

  • 授予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
  • 学科 高等教育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陈敏;
  • 年度 2015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G645.1;
  • 关键词

    工程教育; 模式改革; 教师改变; 高等学校;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