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试论庄子之“德”与“形”
【6h】

试论庄子之“德”与“形”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言

一、选题原因

二、研究现状

三、文章结构

1 物得以生谓之德

1.1 德者,得也

1.2 道与之貌,天与之形

1.3 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

2 夫德,和也

2.1 自然之“和”

2.2 德者,成和之修也

2.2.2 “心”与形体

2.2.3 “堕肢体”,“黜聪明”

2.2.4 “游心乎德之和”

3 德者,全生之本

3.1 《庄子》中的形残者

3.1.1 世人之形

3.1.2 支离其形可以全其天年

3.1.3 形虽亏损,其德犹存

3.2 仁义之德,非全生之本

3.2.1仁义,撄人心也

3.2.2 礼乐,匡天下之形

4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庄子之“德”与“形”的关系,旁及生命安顿的问题。因为庄子之人生论是建立在宇宙论的基础之上的,即庄子的宇宙论是其人生论的客观依据。首先,从宇宙论层面讨论庄子之“德”与“形”的来源问题及其合法性地位,“德”与“形”都是来源于“道”的,其合法性地位亦是由“道”保证。虽然万物殊性,但是“道通为一”。此外,因为二者皆受之于“天”,所以生命都是先天自足——不待物而成,即不需要外在的人为的增益。其次,从人生论层面讨论庄子之“德”与“形”的关系问题,“德”与“形”的关系是和“心”和形体的关系相关涉的,人生之困境是因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精神”相背——“心”和形体对立而产生的,那么,如果要解决人之生命的困境,则必须打破“心”和形体之对立,使人的生命活动合于“精神”,由此,人才能洞察宇宙之真理,才能使自身之生命得到安顿。最后,主要比较庄子之“德”和(庄子笔下)儒家的仁义之德。庄子之“德”从人之形体之内——人之本性出发,而仁义之德从人之形体之外出发,在人之本性之外立其德——期于外在的道德实践。一方面,仁义之德破坏人之本性,和人之生命相冲突。另一方面,儒家以礼乐端正人之形体,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生命之困境。

著录项

  • 作者

    麻莉雅;

  •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

  • 授予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
  • 学科 中国哲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李耀南;
  • 年度 201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文艺美学;
  • 关键词

    庄子; 宇宙论; 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