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市场视阈下大学生就业力结构模型构建及提升策略研究
【6h】

市场视阈下大学生就业力结构模型构建及提升策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从“杨玉良的比喻”和“莱文的假设”谈起

1.2 研究的背景

1.3 研究的意义

1.4 文献综述

1.5 概念界定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7 本章小结

2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适用机理

2.1 人力资本理论

2.2 能力结构理论

2.3 劳动力市场理论

2.4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2.5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历史演变及就业力呈现特点

3.1 计划分配时期:“就业力≈学历”阶段(1950-1983)

3.2 计划分配向双向选择转型期:“就业力=学历+”阶段(1984-1999)

3.3 充分自主择业时期:“就业力=能力+”阶段(2000~)

3.4 本章小结

4 大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及测量

4.1 市场靶向下的就业力评价指标筛选

4.2大学生就业力测量

4.3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

4.4 本章小结

5 大学生就业力结构模型的构建

5.1 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

5.2 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5.3 回归分析建立结构模型

5.4 IEO/WPS模型解析

5.5 本章小结

6 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策略

6.1政府要致力于打造就业市场的“三角支撑”

6.2 高校要致力于推进高等教育的“三个融合”

6.3 大学生要致力于实现“三个兼备”

6.4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2 调查问卷

附录3人才筛选标准影响因素调查统计结果

附录4 人才筛选标准影响因素重要性调查

附录5 大学生就业力自我测评表

展开▼

摘要

自上世纪末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进程加快,并推动中国快速迈入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之列。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同时,也孪生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顽疾”。根据舒尔茨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而现实中教育投资却又引发了受教育者的失业,这种现象催生了教育领域的两种观点:一种是以市场为导向办学的功利主义,一种是以全人教育为导向办学的理想主义。
  在当前高等教育思想领域,“理想主义”要明显盛于“功利主义”。很多名校校长、教育理论工作者都用批判大学教育为了就业的观点,来充分表达他们重视全人教育的立场,以证明他们所领导的大学仍坚守着大学的精神和理想。就业好像成为了与全面发展相悖的概念,让很多名校校长、教育理论工作者讳莫如深,好像他们一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大学教育理念就发生了扭曲,大学办学就会被贴上功利主义的标签,成了一种单纯的市场导向的办学模式。
  但是,重视市场需求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应是两个相悖的孤立命题。潘懋元先生在论及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时指出,教育既要尊重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又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前面两种观点在这一规律中找到了根本性的内在联系,以市场为导向办学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必要条件,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适应市场需求的题中要义,二者并非可以完全割裂的对立面,二者的融合才是教育的应有之意。事实上,今天的大学教育若不能让学生建构融入社会的知识和能力,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
  基于这种认识,本文从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双重视角分析,指出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高等教育大发展引发了人力资本的大量聚集,虽然这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力支撑,但现实中产业结构的升级却相对滞后,各产业对高端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差,从而引发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顽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从社会需求即市场的标准出发,去准确定位、分析受教育者能力结构,在尊重其全面发展规律的同时,针对市场需求拓展其知识结构,将学生的自由发展与社会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探寻其质量提升的“内源式”发展路径。特别是在调整产业结构的早期阶段,政府和高校如果能完成人力资本积累和劳动者素质能力提升的双重任务,不仅会为破解就业问题提供现实路径,也会为我国产业结构的深层调整提供强大内生动力。只有在产业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顽疾。
  通过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大学生就业力结构组成的纵向考察,本文把大学生就业力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计划分配时期,“就业力≈学历”阶段;计划分配向自主择业过渡时期,“就业力=学历+”阶段;自主择业时期,“就业力=能力+”阶段。在当前更充分的自主择业时期,为了深入探究高等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就业力现状,本文创新性地从市场的视角解构大学生就业力指标和维度,对大学生就业力结构进行了靶向分析,并从市场的角度重新界定了大学生就业力的定义。在分析、梳理对大学生就业力有显著影响的维度和指标后,论文运用因子分析及回归分析等方法,构建了转型时期全新的大学生就业力结构模型(IEO/WPS模型)。模型从显性(IEO)和隐形(WPS)两部分,用6个维度、23个指标解构了大学生就业力,具象地展示了大学生匹配市场需求的能力结构。
  本文通过模型构建和就业力指标的交叉分析、凝练整合,探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之处,进而从政府、高等教育和学生自身等方面提出立体化的就业力提升策略框架:一是政府要致力于打造就业市场的“三角支撑”,即供给支撑、需求支撑和市场调控支撑;二是高等学校要致力于实现“三个融合”,即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将实践课堂与教学课堂相融合;三是大学生要内外兼修,努力实现“三个兼备”,即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兼备,外显特质与内在潜力兼备,全面发展与生涯发展兼备。这些政策建议,旨在通过一系列多方联动措施,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促使其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更趋匹配,真正实现“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个性化”的耦合,构建人力资本积聚与产业结构升级协调推进的新框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