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广义“脏气”的“气分为三”假说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6h】

广义“脏气”的“气分为三”假说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1 “精”、“气”、“血”、“阴”、“阳”、“津液”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研究

1.1 “气”之概念探讨

1.1.1 “气”之概念研究现状

1.1.2 “气”之概念评析

1.2 物质层面上的“阴"与“精’’、“血”、“津液”逻辑关系探讨

1.2.1 物质层面上的“阴”与“精”、“血”、“津液”逻辑关研究现状

1.2.2 物质层面上的“阴’’与“精”、“血”、“津液”逻辑关系评析

1.3 物质层面上的“阳刀与“气”的逻辑关系探讨

1.3.1 物质层面上的“阳”与“气”的逻辑关系研究现状

1.3.2 物质层面上的“阳’’及其与“气”的逻辑关系评析

2 “气分阴阳”学说的合理之处

2.1 “气分阴阳”学说的主要学术观点

2.2 进一步肯定了“气”的物质性

2.3 纠正了既往认识中物质层面上的“阴”与“精”、“血”、“津液’’概念的交叉混淆

2.4 纠正了既往认识中物质层面上的“阳”与“气”合称为“阳气’’之不妥

2.5 纠正了既往认识中“阳虚”与“气虚”概念之不清

3 “气分阴阳”学说的不合理之处

3.1 与临床组方原则的相悖

3.2 与中药学理论的相违

3.3 与“气阴两虚”证候的相左

3.4 与病机学说的不符

3.5 学说自身的歧义性

3.6 学说自身的模糊性

4 广义“脏气”的“气分为三”假说之建立

4.1 广义“脏气”的“气分为三”假说主要内容

4.1.1 广义“脏气”的“气分为三”假说基本观点

4.1.2 基于“气分为三”假说的五脏脏阴、脏阳、脏气(狭义)功能阐释

4.2 “气分为三”假说的哲学基础

4.3 《内经》分类方法对“气分为三”假说建立的启发

4.3.1 《内经》病因分类的二分思维和三分思维

4.3.2 《内经》人体部位划分的二分思维和三分思维

4.3.3 《内经》阴阳之气再分的二分思维和三分思维

4.3.4 《内经》经络分类的二分思维和三分思维

4.3.5 《内经》脉诊部位划分的二分思维和三分思维

4.4 “气阴两虚”证候对“气分为三”假说的佐释

4.4.1 “气阴两虚”证候的文献渊源

4.4.2 “气阴两虚’’证候对“气分为三”假说的印证

4.5 临床用药对“气分为三”假说的反证

4.5.1 生脉散的文献渊源

4.5.2 生脉散的功效与“气分为三”假说的契合

5 基于“气分为三”假说的肝气虚证、肝阳虚证、肺阳虚证、脾阴虚证、肾气虚证研究

5.1 肝气虚证研究

5.1.1 肝气虚证的理论渊源

5.1.2 肝气虚证的l艋床表现

5.1.3 肝气虚证的遣方用药

5.2 肝阳虚证研究

5.2.1 肝阳虚证的理论渊源

5.2.2 肝阳虚证的Il缶床表现

5.2.3 肝阳虚证的遣方用药

5.3 肺阳虚证研究

5.3.1 肺阳虚证的理论渊源

5.3.2 肺阳虚证的临床表现

5.3.3 肺阳虚证的遣方用药

5.4 脾阴虚证研究

5.4.1 脾阴虚证的理论渊源

5.4.2 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

5.4.3 脾阴虚证的遣方用药

5.5 肾气虚证研究

5.5.1 肾气虚证的理论渊源

5.5.2 肾气虚证的临床表现

5.5.3 肾气虚证的遣方用药

6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脏气分类方法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概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本研究试图以三分思维建立广义“脏气”的“气分为三”假说,以替代建立在二分思维基础上的“气分阴阳”学说,以期既能达到“气分阴阳”学说纠正既往混乱的初衷目的,又能纠正“气分阴阳“学说自身带来的新的混乱,从而实现理论上的自洽性和临床上的可证性。 方法: 本研究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精”、“气”、“血”、“阴”、“阳”、“津液”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研究。通过文献评析,结合临床实际,本研究认为,“气”与“精”、“血”、“津液”一样,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气之“功能”说、“可为物质可为功能”说、“既为物质又为功能”说、“物质功能征象”说、“活力之气为功能,气血之气为物质”说、“物质运动之象”说等,均不可取。“心阴”、“心阳”等物质层面上的“脏阴”、“脏阳”,应该归属于广义“脏气”的范畴,“脏阴”、“脏阳”、“脏气”(狭义)共同组成了广义“脏气”。物质层面上的“脏阴”,与“精”、“血”、“津液”彼此概念独立,互不包容,“阴虚”与“精虚”、“血虚”、“津液不足”等也彼此概念独立,互不包容。物质层面上的“脏阳”与狭义的“脏气”都为广义“脏气”的一部分,“脏阳”与狭义的“脏气”彼此概念独立,互不包容,“阳虚”与“气虚”(即狭义脏气之虚亏,也即在临床上被广泛称谓的“气虚”)也彼此概念独立,互不包容,“阳虚”不是“气虚”的发展,“阳虚”自身并不包含“气虚”。 第二部分:“气分阴阳”学说的合理之处。通过辨析,本研究认为,“气分阴阳”学说的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肯定了“气”的物质性、纠正了既往认识中物质层面上的“阴”与“精”、“血”、“津液”的概念混淆、纠正了既往认识中物质层面上的“阳”与“气”合称为“阳气”之不妥、纠正了既往认识中“阳虚”与“气虚”概念之不清。 第三部分:“气分阴阳”学说的不合理之处。通过辨析,并密切联系临床实际,本研究认为“气分阴阳”学说存在以下几方面谬误。一是与临床组方原则的相悖。如该学说认为,阳气和阴气共同组成了“气”,临床上的“气虚”即是阳气和阴气的对等皆不足。如此则可推断,治疗气虚证时,即使不用补气药,而只选用补阳药和补阴药并使两者药力平衡,也能治疗气虚证。这显然与临床组方原则相悖。二是与中药学理论的相违。如,按照“气分阴阳”学说,气虚为阳气和阴气的对等俱虚,那么以此推论,香附等行气药的行气作用即包括了通行阳气和通行阴气两部分的作用。此与中药学对香附等行气药的功能认识相违。三是与“气阴两虚”等证候的相左。持“气分阴阳”学说的学者认为,由于“气”包含了“阴”和“阳”两个方面,故“气”不可能与它的一部分“阴”或“阳”构成两虚,因此,目前所谓的“气阴两虚”和“气阳两虚”证候均属于逻辑学上的悖论。此种推论与当前中医临床广泛共识相左。四是与病机学说的不符。如该学说认为,“气”分为“阳气”和“阴气”两部分,阳气主推动,阴气主宁静,临床上的“气虚”为阳气和阴气的对等皆不足。按此之论,则不能合理解释“气虚血瘀”病机。因为在阳气和阴气对等皆不足情况下,阳气的推动力和阴气的宁静力均衡下降,应该不会导致血行瘀阻。因此,该学说与病机学说不相契合。 第四部分:广义“脏气”的“气分为三”假说之建立。“气分为三”假说的主要内容是:脏气(广义)分为脏阴、脏阳和脏气(狭义)三部分,即“气分为三”,如心气(广义)分为心阴、心阳和心气(狭义),其它四脏类推。“气分为三”之语中的“气”,指的是广义“脏气”,广义“脏气”在学术交流和临床实践中,一般不作为特定术语出现。作为特定术语出现的“脏气”,指的是狭义“脏气”。例如,言“心气”时,若不加特殊说明,指的即是狭义心气;当今临床上广泛称谓的“心气虚”,指的即是狭义“心气”的不足。 脏气(狭义)主推动和固摄,脏阴主凉润、宁静和潜降,脏阳主温煦、兴奋和升发。 “气分为三”假说对五脏有关生理功能暂作以下简要描述:对于心而言,心主血脉的功能主要是由心气(狭义,下同)完成的。心气具有推动和固摄功能,一方面推动血液运行,另一方面又固摄血液循于常道。心阳的温煦、兴奋功能激发并参与心气的推动作用,心阴的凉润、宁静功能增强并参与心气的固摄作用。心阳和心阴的协调平衡,保证了心脏搏动的正常节律和血管的舒缩有度。对于肺而言,肺主呼吸的功能主要是由肺气完成的,肺气的推动功能推动肺脏吸清呼浊而发挥主司呼吸作用,肺气的固摄功能又固摄吸入的清气潜于体内而不至于外散。肺阳的温煦和兴奋功能激发并参与肺气的推动作用,肺阴的凉润、宁静功能增强并参与肺气的固摄作用。肺之宣发是肺阳引导并参与肺气向上和向外升宣布散,肺之肃降是肺阴引导并参与肺气向下和向内清肃通降。对于脾而言,脾气的推动功能推动脾脏的运化,脾气的固摄作用固摄血液循于常道。脾阳的温煦和兴奋功能激发并参与脾气的推动作用,脾阴的凉润和宁静功能又使脾之运化功能不致太过;脾阴的凉润和宁静功能增强并参与脾气的固摄功能,脾阳的温煦和兴奋功能又使脾之固摄功能不致太过。脾阳的升发功能引导并参与脾气的升举而使脏器位置恒定,脾阴的潜降功能又牵制其升举太过。对于肝而言,肝气的推动功能使气机调畅,肝气的固摄功能使血有所藏。肝阳的温煦和兴奋功能激发并参与肝气的推动作用,肝阴的凉润和宁静功能增强并参与肝气的固摄作用。肝阳的升发功能激发并参与肝气的升发疏泄作用,而肝阴的潜降功能又防其升泄太过。肝阴的潜降功能增强并参与肝的藏血功能,而肝阳的升发功能又防其藏之太过。对于肾而言,肾主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功能主要是由肾气(还有肾精)完成的,肾阳的兴奋、温煦功能激发并参与肾气主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功能,而肾阴的宁静、凉润功能又能防其太过。肾的藏精功能主要是由肾气的固摄作用完成的,肾阴的凉润和宁静功能增强并参与肾气的固摄作用,而肾阳的兴奋和温煦功能又防其固摄太过。肾的主水功能主要是由肾气的推动作用完成的,肾阳的温煦、兴奋和升发功能激发并参与肾气的推动作用,而肾阴的凉润、宁静和潜降功能又使其不致太过。肾的纳气功能主要是由肾气的固摄作用完成的,肾阴的凉润、宁静和潜降功能增强并参与肾气的固摄,而肾阳的温煦、兴奋和升发功能又防其摄纳太过。 本部分的论证内容包括:“气分为三”假说的哲学基础、《内经》分类方法对“气分为三”假说建立的启发、“气阴两虚”证候对“气分为三”假说的佐释、临床用药对“气分为三”假说的反证。 第五部分:基于“气分为三”假说的肝气虚证、肝阳虚证、肺阳虚证、脾阴虚证、肾气虚证研究。参照“气分为三”假说,五脏虚证应该有以上五个证候的存在,但目前各种版本的《中医诊断学》教材均对其没有记载,中医临床文献资料中虽有散在论述,但也缺乏系统的整理和确立,致使五脏虚证辨证体系失之系统。本文参照“气分为三”假说的有关观点,从理论渊源、临床表现、遣方用药等方面对以上证候进行研究,以期完善五脏虚性证候体系。 结果: 2003年以来的连续三版《中医基础理论》规划教材(俗称七版、八版、九版统编教材)均收录采纳了中医气学理论研究中的所谓“气分阴阳”学说。该学说对纠正既往“阴虚”、“血虚”的混淆和“阳虚”、“气虚”的混淆等,确有积极意义。但是,“气分阴阳”学说在纠正既往混乱的同时,学说自身又带来了新的混乱,如否认“气阴两虚”证候的客观存在、无法自圆其说地解释“气虚血瘀”病机等等。 本研究认为,现行《中医基础理论》规划教材所持的“气分阴阳”学说,与中医临床组方原则颇为相悖,与病机学说和中药学理论有所相违,其否定“气阴两虚”证候的客观存在更难取得广泛共识,是机械套用阴阳学说“一分为二”思维和忽视临床实际的结果,不能有效指导临床实践且易造成临证思维混乱,亟待重新评价与改良。 本研究认为,如果以广义”脏气“的“气分为三”假说对五脏之气重新进行考量,则既能达到“气分阴阳”学说纠正既往概念混乱的初衷目的,又能纠正“气分阴阳”学说自身引起的新的混乱。”气分为三“假说认为:广义脏气分为脏阴、脏阳、脏气(狭义)三部分。脏气(狭义)属于广义脏气中的中性部分,具有推动和固摄作用;脏阳属于广义脏气中的阳性部分,具有温煦、兴奋、升发作用,脏阴属于广义脏气中的阴性部分,具有凉润、宁静、潜降作用。脏气(狭义)、脏阴、脏阳处于同一物质层次,内涵彼此独立,互不包容,但在五脏生理功能发挥上,又相互协调密切配合。脏之生理功能的发挥主要依赖于脏气(狭义),脏气(狭义)的推动和固摄作用实现脏的生理功能,但在发挥作用的同时,又与脏阴和脏阳密切配合。脏阳温煦和兴奋功能激发和参与脏气推动功能,脏阴凉润和宁静功能增强和参与脏气固摄功能。三者分则为三,合则为一,三位一体,和谐配合,共同完成五脏的生理功能,体现为广义脏气的综合功能。 结论: 在脏气的分类方法研究上,应该以广义“脏气”的“气分为三”假说替代“气分阴阳”学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