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慢性肾脏病患者夜间血压与中医证型分布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6h】

慢性肾脏病患者夜间血压与中医证型分布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资料与方法

1.临床病例资料来源

2.病例入选标准

3.病例排除标准

4.终点事件定义

5.观察内容

6.动态血压监测

7.统计学处理

结果

1.研究实际完成例数

2.CKD患者病因分类

3.夜间平均血压与人口学特征的关系

4.夜间平均血压与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

5.夜间平均血压与24h尿蛋白定量相关性

6.夜间平均血压与预后的相关性

7.中医证型分布与预后的相关性

讨论

1.CKD患者夜间血压达标情况

2.夜间血压对CKD患者预后的意义

3.夜间血压与年龄的相关性

4.夜间平均血压对中医证型分布的影响

5.中医证型分布对CKD预后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2.文献综述1: 中医时间医学对血压节律的认识

3文献综述2: 慢性肾脏病患者夜间血压的研究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1期至4期患者夜间血压对中医证型分布的影响,以及夜间血压及中医证型对CKD预后的影响。
  方法:经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象为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湖北省中医院门诊就诊的CKD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入组154个CKD患者都用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24hABPM),程序设置为6:00~22:00为白昼血压,每15min测量血压1次;22:00至次日6:00为夜间血压,每30min测量血压1次,动态血压有效监测值大于80%为有效监测,检测指标包括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mSBP)、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hmDBP)、日间平均收缩压(dm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m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m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mDBP)。其他检查资料还包括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P)。对入组的患者每12个月进行一次随访,截止2015年2月,完成24个月随访。将夜间平均血压≥120/70mmhg为A组,夜间平均血压<120/70mmhg的为B组。比较A组与B组的一般资料、中医证型分布规律、24h尿蛋白定量及预后评估。
  结果:
  (1)初入组病人154例,脱落病人1例,本研究实际完成例数为153例。
  (2)0个月时,A组的平均年龄为49.28±13.08岁,B组的平均年龄为43.09±15.06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2个月时,A组的平均年龄为53.28±11.60岁,B组的平均年龄为46.23±12.13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个月时,A组的平均年龄为56.57±11.56岁,B组的平均年龄为48.47±13.04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夜间平均收缩压与年龄的相关系数r=0.31,夜间平均收缩压与年龄呈正相关性。
  (3)0个月时 A组与 B组在本虚证型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时 A组与 B组的本虚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以肝肾阴虚证最多,占40.6%,依次为脾肾阳虚证,占34.4%,脾肾气虚证最少,占25.0%;B组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最多,占52.0%,依次为脾肾阳虚证占34.7%,肝肾阴虚证最少,占13.3%;24个月时,A组与B组的本虚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以脾肾阳虚证最多,占41.8%,依次为肝肾阴虚证占36.4%,脾肾气虚证最少,占21.8%;B组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最多,占54.3%,依次为肝肾阴虚证占24.3%,脾肾阳虚证最少,占21.4%。
  (4)0月时,A组与B组在邪实证型上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A组邪实证型以湿浊证最多,占40.0%,依次为湿热证占33.7%,血瘀证占15.0%,热毒证最少,占11.3%;B组邪实证型以血瘀证为最多,占38.4%,依次为湿热证占26.0%,湿浊证占24.7%,热毒证最少,占10.9%;12个月和24个月时,A组与B组在邪实证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0月时,A组的24h尿蛋白定量为1.06±0.98g,B组的24h尿蛋白定量为0.70±0.64g,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12个月时,A组的24h尿蛋白定量为1.04±0.89g,B组的24h尿蛋白定量为0.67±0.57g,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24个月时,A组的24h尿蛋白定量为1.04±1.02g,B组的24h尿蛋白定量为0.57±0.56g,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夜间平均收缩压和24h尿蛋白定量的相关系数r=0.17,,夜间平均收缩压与24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性。
  (6)24个月随访完成,共有31名患者进入终点事件,其中心血管事件3例,脑血管事件6例,肾脏终点事件22例。
  (7)进入终点事件的患者24小时平均收缩压为138.4±17.34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为128.52±19.59mmHg,未进入终点事件的患者24小时平均收缩压为131.00±13.81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为119.33±19.87mmHg,两者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8)A组与 B组在蛋白尿恶化的预后上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关联系数rp=0.23。对A组与 B组的预后评估进行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组尿蛋白恶化率是B组2.6倍;A组与B组在终点事件的预后上无统计学差异。
  (9)中医本虚证型与预后没有关联;邪实证型与预后没有关联。
  结论:
  (1)夜间平均血压与年龄具有相关性,年龄越大,夜间平均血压越高。
  (2)夜间平均血压的高低对中医本虚证型的分布有影响;夜间平均血压的高低对中医邪实证型的分布无影响。
  (3)降低夜间血压可以减少尿蛋白的排泄。
  (4)降低夜间血压可以缓解CKD患者尿蛋白恶化情况。
  (5)中医证型分布对CKD患者的预后无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