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张觉人教授运用奇恒之府脑的理论治疗后循环缺血的经验探讨
【6h】

张觉人教授运用奇恒之府脑的理论治疗后循环缺血的经验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言

1 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治疗

2 传统医学对于后循环缺血的认识、治疗

学术思想

1 奇恒之府脑与后循环缺血的病因病机探讨

1.1 从中医学角度对后循环缺血的病因病机探索

1.2 张觉人教授应用奇恒之府脑的理论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

2 着眼奇恒之府脑对后循环缺血的辨证施治

2.1 肝阳上亢证

2.2 痰蒙清窍证

2.3 瘀血阻窍证

2.4 髓海不足证

3 临床多案例研究

3.1病例来源

3.2后循环缺血诊断标准

3.3纳入与排除标准

3.4脱落标准

3.5研究方法

3.6疗效评定

3.7统计学方法

3.8结果

4 临床验案

5 经验用药

讨论

1 关于后循环缺血定义的最新认识

2 导致后循环缺血的高危因素

3 现代医学及传统中医学在治疗本病时各自优缺点

4 张觉人教授运用奇恒之府的理论治疗后循环缺血具体的临床经验与心得体会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后循环缺血的中医防治研究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随着后循环缺血的高危因素暴露越来越频繁,也由于现代医学中影像学的飞速发展,致使后循环缺血的发病率和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医学界对该病的研究不断深入,临床工作者对该病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减轻该病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不利影响,这些已然成为摆在临床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现代医学在一定程度上对该病的治疗有着确切的疗效,特别是在急性发病期优势尤为明显。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而立足于辨证施治的传统医学为弥补现代医学的这些不足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笔者在临床跟随张觉人教授学习,见证了张教授基于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结合现代医学手段,立足于奇恒之府脑的理论来论治本病,疗效显著。故撰写本文以总结张觉人教授运用奇恒之府脑的相关理论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经验。
  方法:
  以祖国传统医学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整理后循环缺血的相关学术理论,总结张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的对治疗该病的独到见解和临床经验,通过收集、统计、整理其临床验案及论文著作,研究其临证过程中理、法、方、药机理及规律,归纳总结出张教授治疗本病的治则方药。
  结果:
  脑为奇恒之府,张教授将其生理病理特性概括为:“诸阳之会阳易亢”、“清阳之府邪易蒙”、“精明之府神易病”、“精髓之海髓易空”[1]的生理特性,脑病实者多由风、火、痰、瘀,虚者多由髓海空虚、元神失养所致,由此决定了脑病的治疗大法:实者当祛风、潜阳、祛痰、通窍,虚证宜用补肾填精、填髓益脑。[2]
  结论:
  后循环缺血在传统中医主要归为“眩晕”论治,现代医学在治疗该病时有其独特的优势,如在患者急性发病期能快速挽救患者的生命,最大限度的减轻后遗症,且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影响学和介入术的运用,实现了对该病能准确定位,靶向治疗。虽然如此,其治疗仍有诸多不足之处,如许多病人经西医治疗后,从影像学来看明显好转,甚至达到了临床治愈,但其症状未得到根本改善,有些病人不能耐受由于长期服药带来的副作用。而传统中医中药的介入一定程度上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特别是张教授临床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奇恒之府脑的相关理论来立法处方论治后循环缺血,临床多能收到较满意的疗效。
  依据本病临床特点,将本病分为四个证型:1.肝阳上亢证,证见头目眩晕、胀痛,烦躁易怒,颜面潮红,夜寐欠安,或兼有耳鸣,咽痛、胁肋部胀痛,口苦,纳差,大便干,舌红少苔或苔黄干,脉弦数有力。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2.痰蒙清窍证,证见眩晕,头重昏蒙,胸闷恶心,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痰涎壅盛,目侈多泪,表情淡漠,反应迟缓,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3.瘀血阻窍证,证见眩晕,兼见头痛,健忘,精神不振或有躁扰不宁,面唇紫暗,失眠,或有外伤史,舌紫暗有瘀斑,脉弦涩。药用通窍活血汤加减。4.髓海不足证,证见眩晕,兼见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失眠健忘,双目干涩,遗精滑泄,耳鸣或耳聋,齿脱发槁;或颜面潮红,手足心热,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或少苔,脉细数;或面色?白,手足欠温,舌淡,苔白润,脉沉弱。药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