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公报》‘星期论文’(1934-1937)中的意见领袖研究
【6h】

《大公报》‘星期论文’(1934-1937)中的意见领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龙头媒体与意见领袖的强强结合

第一节 作为龙头媒体的大公报

一、大公报历史概述

二、作为龙头媒体的大公报

第二节 作为意见领袖的知识精英

一、意见领袖的形成

二、作为意见领袖的知识精英

第三节 龙头媒体与意见领袖的强强联合

一、大公报与知识精英互相选择的原因

二、强强联合的双赢局面

第二章 星期论文(1934-1937)文本分析

第一节 星期论文(1934-1937)的议程设置

第二节 星期论文(1934-1937)中政治问题分析

一、政治态度

二、一党专政与宪政、独裁与民主的讨论

三、外交要力求公开化

第三节 星期论文(1934-1937)中教育问题的分析

一、高等教育

二、中小学教育

三、社会教育

四、国难时期的教育——特殊性

第四节 星期论文(1934-1937)中思想文化问题的分析

一、中国的本位文化与充分西化

二、国家进步以“科学”为本

三、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

第三章 星期论文(1934-1937)中的意见领袖

第一节 大公报的星期论文专栏

一、创办背景

二、创办理念

三、星期论文的论述方式

第二节 星期论文(1934-1937)作者群体分析

一、较高的社会地位与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二、良好的教育背景

三、创办刊物

第三节 意见领袖与星期论文(1934-1937)互相影响

一、意见领袖对星期论文的影响

二、星期论文对意见领袖的尊重

第四节 星期论文(1934-1937)中的意见领袖

一、意见领袖形成的条件

二、星期论文中意见领袖的特质

第四章《大公报》星期论文的传播效果

第一节 报刊的发行量看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第二节 受众的态度看传播效果

第三节 从社会舆论风气的转变看报刊的社会效应

结语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在《大公报》整个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以张季鸾、吴鼎昌、胡政之为领导核心的新记时期最为耀眼。这个二十世纪初创办于北方一隅的报纸,凭借其公正客观真实的办报良心,逐渐发展成影响全国舆论的大报。特别是1934年创办的星期论文专栏,更是加强了《大公报》与学术界、文化界、以及社会各界的联系与互动。星期论文的论述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多方面领域,其思想既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又具有救世的现实意义。星期论文的创办实现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文人论政的政治理想,尤其是1934年-1937年的星期论文集中反映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与《大公报》的强强联合,双方在共同的价值诉求上建立起稳固的合作基础,在互相选择的过程中成全了彼此。
   第一章在分别论述了《大公报》星期论文与作为意见领袖的知识精英们的历史地位、发展脉络、精神特质的基础上,寻找到这看似独立的两个整体,因统一的精神内核而产生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公报》因知识精英的参与扩大了影响范围,提高了社会形象:知识精英因《大公报》的成全有了实现政治理想的平台。他们为什么能相互选择并最终走在一起,他们联合的意义何在,又产生了怎样的社会效应,第一章均有详细论述。第二章以《大公报》星期论文(1934-1937)的思想为研究文本,对四年间发表的183篇论文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分类和整理,其中反映当时社会环境的主要议题,特别对政治问题、教育问题、思想文化问题进行了分析。183篇论文的具体日期、题目、作者、主题均做成附录收录再本文的末尾部分,这是本文原创性的重要表现。第二章对文本思想的深入探讨为第三章引出知识分子群体,以及他们与《大公报》星期论文之间某种必然的联系做了铺垫。通过他们对同一问题,亦或不同问题的各自主张,探寻作者群体内部的矛盾与统一。第三章以《大公报》星期论文作者群体为主要对象,透过星期论文这个窗口,分析他们的背景、形成条件、与星期论文关系。看到了具有权威性的专家学者的身上所折射出来的特殊气质。在这里,星期论文与意见领袖成为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第四章,从《大公报》的发行量、受众态度的反馈、社会舆论风气的转变三个方面,着重研究《大公报》星期论文的传播效果。直观的展示星期论文作为公共舆论平台的成功之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