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象牙塔到政治前台:战时知识分子言论研究——以《大公报》“星期论文”(1938-1945)为考察中心
【6h】

从象牙塔到政治前台:战时知识分子言论研究——以《大公报》“星期论文”(1938-1945)为考察中心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四、研究思路与章节架构

一、《大公报》“星期论文”栏目概述

(一)“星期论文”的开设

(二)“星期论文”的作者

(三)“星期论文”的影响

二、《大公报》“星期论文”的议题讨论

(一)“星期论文”的议题分类

(二)“星期论文”的文本分析

(三)“星期论文”的论述风格

三、战时知识分子的言论介入

(一)动机:现实的逼迫与“入世”情结

(二)方式:从舆论干预到介入政治

(三)效果:出现一股专家政治思潮

(四)角色:学术与政治的双重身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知识分子的言论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通过媒介传播的言论,从某种层面也上反映着一个时代的舆论导向以及言论的自由度。而围绕战时知识分子的言论展开的研究,不仅从侧面反映出一个时代的风貌,还能看出知识精英们对待一个时代的态度。通过分析战时知识分子的言论轨迹与文本形态,不仅能呈现出战时知识分子透过媒介平台的言论议题和论述风格,而且还能体现知识分子的言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知识分子从象牙塔走到政治前台的过程中,可以窥探他们在战争年代如何用言论介入社会事务,扮演着“技术专家”和“政治顾问”的社会角色。同时思考当今的公共知识分子利用大众媒体发表言论及参与社会热点讨论的现象的借鉴意义。
  本文以《大公报》(重庆版)“星期论文”(1938-1945年)作为研究对象,对《大公报》“星期论文”中知识分子群像进行分析与解读,对这群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期间发表的言论进行文本分析,研究战时知识分子的言论主题,力图展现这群知识分子在战争年代如何介入社会事务,他们介入时局的动机、方式、效果以及他们在战时社会中的角色与作用。因此,本文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致力于回答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星期论文”的作者群体群像是怎样的?第二,“星期论文”中的议题有何特点?他们的言论主题集中在哪方面?其论述风格是怎样的?第三,“星期论文”中的知识分子在战争年代如何通过言论介入社会事务?其介入时局的动机、方式、效果以及他们在战时社会中的角色与作用是怎样的?
  本文将分三部分对上述问题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对《大公报》“星期论文”的栏目进行概述。包括介绍“星期论文”的创始情况,并对分析他们的教育背景等,展现“星期论文”的作者群像。第二部分是对《大公报》“星期论文”的议题题进行分类和文本分析。分别对重庆版的《大公报》“星期论文”(1938-1945年)中339篇文章进行归类、整理和分析。对反映当时社会现状及言论较为集中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国际问题以及日本动态等领域进行进行详细的文本分析,并对“星期论文”所体现的论述风格进行简单的评价。第三部分是研究战时知识分子如何在战争年代如何利用媒介进行言论干预,介入社会事务。他们的专业知识、公共关切与社会情怀,使得他们在战时社会中扮演着学术与政治的双重角色。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国难当头,经济凋敝,一群有着良好教育背景的知识分子并不安心只在学术的堡垒做研究,而是走出象牙塔,以笔为枪,发表言论,主动干预社会事务,甚至走到政治的前台。
  本文认为,“星期论文”的作者们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历史中扮演着学术和政治的双重社会角色,他们都希冀能提供专业意见,投入到“忧国忧民”的公共情怀中。而“星期论文”则成为了这群知识精英们辐射其影响力、形成了学院与政治权力的沟通渠道。还有他们具有绅士风度和学理气味的言论,不仅在战时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国际问题以及日本战局动态等领域进行了深刻全面的分析和论述,更是从专业角度和社会角度提出具体建议和论述,形成高知识水准和理性风度的公共舆论典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