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城乡之间的双重批判——论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贾平凹
【6h】

城乡之间的双重批判——论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贾平凹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生活在别处——贾平凹对城市的批判

第一节 荒废的城市景观

一、城乡不同的生存图景

二、不可逆转的城市化进程

三、西京:不再辉煌的城市

第二节 身居城市的迷茫

一、《废都》:文化精英的精神之废

二、《白夜》:普通人生存的挣扎

三、《高兴》:主动融入的乡下人

第三节 城市精神的涣散

一、价值失范的担忧

二、性别与身份的迷途

三、不被容纳的进城困境

第二章 故乡是异乡——贾平凹对乡村的批判

第一节 乡村荒野性图景

一、乡土诗意的消解

二、仁厚村:最后一个村庄

第二节 乡村文化的败落

一、《秦腔》:传统文化的挽歌

二、高子路:城乡文化冲突的缩影

三、西夏:文化重构的希望

第三节 家园之思

一、《怀念狼》:生态危机的警示

二、夏天义:最后一个农民

三、《带灯》:亟需改革的乡村管理制度

第三章 漫漫的求索——贾平凹的文化焦虑

第一节 双重批判的创作心态

一、农裔城籍的作家身份

二、城乡之间的情理悖谬

第二节 写作局限及创作走向

一、重复性创作的局限

二、人物形象的粘连与失真

三、写作走向的大胆猜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著名作家,不断变化的风格是他旺盛创作生命力的源泉,每一次的变化都是他对自我的超越。90年代以来,现实的乡村已不再是他记忆中充满温情、田园牧歌式的故乡,他消除了批判城市、讴歌乡村二元对立的态度,采用“双重批判”的视角,既批判城市的冷漠和荒芜,又批判乡村的褊狭和自私,并开始探索城市文化和乡村文明并列的图景。
  对于贾平凹的研究可谓层出不穷,但就近年来关注较多的“城乡冲突”这一话题来说,大多泛泛而论,本文以贾平凹90年代以后的作品为坐标,分三部分论述贾平凹对于城乡之间“双重批判”的创作心态,第一部分以《废都》、《白夜》、《土门》为文本,研究贾平凹对城市人精神之废、价值失范和城市破败景象的批判,但又以《高兴》表达了自觉融入城市的新农民形象;第二部分以《高老庄》、《怀念狼》和《秦腔》、《带灯》为文本,研究贾平凹对于乡村文化衰败、乡土诗意消解和乡村管理体制问题的批判,但又以西夏形象,表达了乡村文化重建的希望;第三部分以贾平凹农裔城籍的身份和他城乡之间的情理悖谬为出发点,分析他双重批判心态的原因及写作的局限性问题。
  贾平凹始终以他知识分子的责任感,耐心的诉说着他对中国社会转型、城市化进程和城乡文化冲突等问题的关注,这也许就是我们研究贾平凹的终极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