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孙星衍年谱新编
【6h】

孙星衍年谱新编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世谱

年谱

卷一 读书修业,幕府生涯

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 一岁

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 二岁

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 三岁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 四岁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 五岁

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 六岁

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 七岁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 八岁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 九岁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 十岁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 十一岁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 十二岁

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 十三岁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 十四岁

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 十五岁

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 十六岁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1769) 十七岁

乾隆三十五年庚寅(1770) 十八岁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 十九岁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1772) 二十岁

乾隆三十八年癸巳(1773) 二十一岁

乾隆三十九年甲午(1774) 二十二岁

乾隆四十年乙未(1775) 二十三岁

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 二十四岁

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 二十五岁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 二十六岁

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 二十七岁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 二十八岁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1781) 二十九岁

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 三十岁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 三十一岁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 三十二岁

乾隆五十年乙巳(1785) 三十三岁

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 三十四岁

卷二 连捷入仕,京官八稔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 三十五岁

乾隆五十三年戊申(1788) 三十六岁

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 三十七岁

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 三十八岁

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 三十九岁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 四十岁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1793) 四十一岁

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 四十二岁

卷三 初官山左,继归金陵

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 四十三岁

嘉庆元年丙辰(1796) 四十四岁

嘉庆二年丁巳(1797) 四十五岁

嘉庆三年戊午(1798) 四十六岁

嘉庆四年己未(1799) 四十七岁

嘉庆五年庚申(1800) 四十八岁

嘉庆六年辛酉(1801) 四十九岁

嘉庆七年壬戌(1802) 五十岁

嘉庆八年癸亥(1803) 五十一岁

卷四 朝廷追赔,再官山左

嘉庆九年甲子(1804) 五十二岁

嘉庆十年乙丑(1805) 五十三岁

嘉庆十一年丙寅(1806) 五十四岁

嘉庆十二年丁卯(1807) 五十五岁

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 五十六岁

嘉庆十四年己巳(1809) 五十七岁

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 五十八岁

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 五十九岁

卷五 退居江南,著述讲学

嘉庆十七年壬申(1812) 六十岁

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 六十一岁

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 六十二岁

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 六十三岁

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 六十四岁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1817) 六十五岁

嘉庆二十三年戊寅(1818) 六十六岁

嘉庆二十四年己卯(1819)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1820)

道光二年壬午(1822)

道光六年丙戌(1826)

道光七年丁亥(1827)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孙星衍是乾嘉时期著名的学者,在小学、经学、文献学(目录、版本、校勘、辑佚)、方志编纂、古籍出版等诸多领域都有建树。现在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以上领域,这些成果,虽然也多借助勾勒孙星衍生平来“知人论世”,但囿于材料的限制,终究不免疏失,因此编制翔实的年谱就成了学术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存唯一的年谱大约成书于道光间,由张绍南、王德福编纂,这部年谱为学界提供了颇多便利。可是因其过简,所遗又多,价值终究有限。现以旧谱为基本文献,依据谱主传世的诗文、佚文、书画、丛书、手札,以及友朋别集、政书、方志等史料勾辑爬梳,编制《孙星衍年谱新编》,以期全面客观地反映谱主一生的行实。
  为了更好地展现谱主人生的转折、学术思想的变迁,《新编》将谱主一生分为五个时期:“读书修业,幕府生涯(1753-1786)”、“连捷入仕,京官八稔(1787-1794)”、“初官山左,继归金陵(1795-1803)”、“朝廷追赔,再官山左(1804-1811)”、“退居江南,著述讲学(1812-1818)”,每时期为一卷。
  第一时期为学术积累期。勾辑谱主早年读书应举之事,尤重与里中诸子交游唱酬、切磋砥砺学行的事迹。入钟山书院,师从卢文弨、钱大昕,这是从文学入经学的契机。入刘权之、章攀桂、毕沅幕府的经历更是此期的重点,尤其是毕沅幕,因在其幕时间最久,受毕沅影响很深,交游也最盛,其学术取向也于此时确定:酷嗜金石小学,遵从汉唐古注,重视诸子、地理方志之学等。
  第二时期为学术发展期。勾辑考察谱主任京官期间的交游及学术活动,特别是校刻、抄辑古籍方面。这一时期因京中观书之便,辑佚之作尤多,为后来的刊刻出版作了准备。同时居官刑部时,谱主接触了大量案件,因此后来他非常重视法律文献的整理。在京中接触大量的官员、学者、文人,他的交际圈更加扩大了,这都是他以后开展学术活动的重要资源。此期与袁枚、焦循、章学诚等札中有关于考据的辩论,展开了乾嘉学术史上的著述与考据之争。
  第三时期为学术精进期。初官山左的政事,对地方风俗文化以及古迹的考察,与谢启昆等展开学术论争,岱南阁刻书,丁忧后在江南任教及学术活动,使他声望日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任职山东时,正当白莲教起义之时,山东也连续多年遭遇自然灾害,再加乾隆多次南巡,山东经济已经到崩溃的边缘,所以他参与运兵援楚、防治河患、抗击旱灾,这些又使他的学术中多了经世致用的内容,他后来重视兵书,关注水利,都与这时的经历有关。第二件事即任职蕺山书院、诂经精舍,在两所学校任教时,他充分实践了自己的提倡经学训诂、经世致用的主张,培养了大批重朴学、精训诂的高材生(如洪颐煊等)。
  第四时期为成熟期。这一时期督运漕粮事务繁忙,但他不放过任何空闲,以至于在漕艘中也校书不辍。于平津馆募士校刻古籍,这期间刻书最多,幕中人才也最盛,如顾广圻、洪颐煊、毕亨、严可均、臧庸、管同等齐集幕中,贤主嘉宾,紧密合作,有计划地完成了一系列重要古籍的整理与刊刻。
  第五时期为总结期。此期谱主疾病缠身,却仍然全力著述,生平最重要的著作《尚书今古文注疏》于逝前二年刊成,此书前后费二十年之功。为了生计和刻书事宜,谱主马不停蹄地奔波于江宁、常州、苏州、扬州等文化中心之间,与友朋诗酒唱和,举行耆英之会,主讲钟山书院,此时的他已享有很高的声望。奔波劳碌,宿疾渐重,最后带着对老父幼子的眷念和对未刻诸书的牵挂离开了人世。
  生活在乾隆、嘉庆这一特殊的时代,在国家的、社会的、个人的种种因素的作用下,孙星衍与当时的主流汉学阵营有着共同的学术认同,但也因为亦官亦儒的身份,他的学术里也有着与众不同的方面。为了使人更充分地认识这一点,应该努力把当时的重要时事、政策,与同时代人的学术交流甚至论争,个人的特定成长轨迹等详细勾勒出来,以时代为经,以人与事的共同作用为纬,客观再现彼时、彼地、彼人与彼事,用丰富的细节展现谱主丰富的人生,这是编制新谱的最高追求,《新编》也是这样做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