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共犯脱离问题研究
【6h】

共犯脱离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基本案情与法院判决

1.兰州市城关区薛某和赵某共谋抢劫案

2.赵某等贩卖、运输毒品案

3.江苏省无锡市翟高生等共同盗窃案

(二)案件的分歧意见

(三)案件争议焦点

二、共犯脱离理论的发展与构成要件分析

(一)判断共犯脱离的几种学说

1.共同意思欠缺说

2.障碍未遂准用说

3.因果关系切断说

4.共犯关系解消说

(二)共犯脱离与共犯中止的理论定位

1.共犯脱离与共犯中止的法律本质之区分

2.共犯脱离与共犯中止的联系和区别

(三)共犯脱离的构成要件

1.日本刑法理论中共犯脱离情形的规定

2.我国相关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3.笔者观点之分析

三、共犯脱离的认定标准

(一)认定共犯脱离的路径选择

1.“部分行为全部责任”的法理所在

2.如何判断“解消”

(二)认定标准的建立

(三)共同正犯在不同阶段脱离的认定

1.着手之前的脱离

2.着手之后、既遂之前的脱离

3.既遂之后的脱离

(四)狭义的共犯脱离的认定

1.教唆犯脱离的认定

2.帮助犯脱离的认定

四、建立共犯脱离理论的初步构想

(一)引入共犯脱离理论的必要性

1.理论方面

2.立法方面

3.司法运用方面

(二)引入共犯脱离理论需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1.重新明确我国共犯人的分类

2.确立独立的共犯脱离制度

3.明确脱离者的归责程度及法律责任的承担

4.确立刑法分则相关犯罪的脱离规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共同犯罪问题在中国刑事司法实践中历来是十分复杂的问题,我国刑法条文没有规定共同犯罪形态,共犯人的犯罪形态需要结合单独犯的犯罪形态来判断。部分共犯人脱离共犯关系仍造成犯罪结果已不是鲜见的情况,法官一般按照犯罪既遂处理,共犯脱离只是被作为酌定从轻处罚情节考虑;或者他们会讨论共犯脱离是否构成共犯中止。我们要结合司法实践中的判决和日本关于共犯脱离的学说,在认同共犯关系解消说的前提下需要以共犯论本质为基础,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确立不同类型共犯脱离的具体标准。脱离者退出之前行为的状况、主观犯意的改变等因素都会影响共犯脱离的判断。文章在分析剩余共犯的行为是否属于共犯者最初共谋意思支配下的行为的基础上,认为脱离者对退出共犯关系后的其余共犯行为造成的最终结果不承担责任,对退出之前的行为和结果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出了建立共犯脱离理论要注意的问题和建议,希望为司法判决提供有力的论证。

著录项

  • 作者

    崔秀琳;

  •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

  • 授予单位 黑龙江大学;
  • 学科 法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刘彦辉;
  • 年度 201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总则 ;
  • 关键词

    共犯脱离; 刑事责任; 犯罪形态;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