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清代前中期通事研究
【6h】

清代前中期通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四、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清代前中期通事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清代以前的通事

一、通事由来

二、通事演变

三、通事形成

第二节 清代前中期国内外关系

一、清入关前政治环境

二、入关后国内民族关系

三、清入关后国际外交环境

第二章 清代前中期通事的管理

第一节 清代前中期通事所在机构演变

一、理藩院

二、会同馆、四译馆

三、会同四译馆

第二节 清代前中期通事的培养

一、通事人才来源

二、通事的教师、教材、教学

三、通事的学制、待遇

第三节 清代前中期通事选任与职能

一、清前中期通事选拔

二、清前中期通事任职

三、清前中期通事职能

第三章 清代前中期通事的特征及作用

第一节 清代前中期通事特征

一、通事选任逐渐完善

二、通事考核相对严格

三、通事地位逐步降低

第二节 清代前中期通事作用

一、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

二、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

三、有助于推动经济往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声明

展开▼

摘要

作为中国古代外事人员,通事的初设源于中国古代朝贡思想。清王朝因其疆域广阔,民族众多,在清前中期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统治者欲借通事之言,推行定国安邦之事。为方便对通事的管理,清廷先后设置了理藩院、会同馆、四译馆,伴随着国家内部、周边局势的逐步稳定,乾隆时期最终合会同馆、四译馆为会同四译馆。此外,在不同时期,为适应不同的现实需要,清廷从通事的教师、教材、教学、学制,到待遇,选拔,任职方式均作出相应调整,从而使得清前中期通事的相关制度逐渐完善,进而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了经济往来。但是随着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朝堂上下对通事培养越来越不重视,通事考核的弊端也接踵而来,其地位也逐步下降,这也是清朝走向衰败的前兆。可以说,清代通事的命运与其国运息息相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