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怀特海的教育节奏思想——兼论与《易经》中“屯”“蒙”之融通
【6h】

论怀特海的教育节奏思想——兼论与《易经》中“屯”“蒙”之融通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以过程哲学为理论基础的怀特海的教育节奏思想别具一格

(二)国内鲜有学者更为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教育节奏思想

(三)研究我国古籍《易经》与教育节奏思想的融通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怀特海教育哲学思想研究的文献综述

(二)关于怀特海教育节奏思想研究综述

(三)关于怀特海思想与《易经》思想比较研究的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主要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一)将教育节奏思想与《易经》中“屯”“蒙”两卦进行了比较研究

(二)在教育节奏思想的理论基础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第二章 教育节奏思想的理论基础——过程哲学

一、过程性原理(The Principle of Process)

二、联系范畴(Nexus or Public Matters of Fact)

三、创造性原理(The Principle of Creative)

四、摄入理论(The Theory of Prehensions)

五、实际实有感受过程的三个阶段:反应——补充——满足(The Responsive Phase—The Supplemental Stage—The Satisfacion)

六、实际实有生成的循环性原理(Cycle to Cycle)

第三章 教育节奏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节奏”的三重变奏: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运用阶段

(一)浪漫阶段

(二)精确阶段

(三)综合运用阶段

二、“教育节奏”在三阶段的主要特征:自由——训练——自由

(一)浪漫阶段——自由

(二)精确阶段——训练

(三)综合运用阶段——自由

三、“教育节奏”的循环与具体应用

(一)循环的过程

(二)教育节奏思想的具体应用

第四章 教育节奏思想与“屯”“蒙”思想的比较融通

一、《易经》与“屯’’“蒙”的卦辞释义

二、浪漫阶段与“屯”“蒙”之契合

(一)浪漫之固本——“磐桓”并“志行”

(二)浪漫之天性与兴趣——遵“元”且“志应”

(三)浪漫的主体即“屯”者

三、精确阶段与“屯”“蒙”之契合

(一)浪漫步入精确——“蒙”

(二)精确之主动性——“童蒙求我”

(三)训练之自我训练——“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四、综合运用阶段与“屯”“蒙”之契合

(一)综合凸显实践——“亨行时中也”

(二)综合重返自由——“终则有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声明

致谢

展开▼

摘要

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1861-1947)是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创立了20世纪最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过程哲学。或许诚如怀特海所言,过程哲学似乎更接近中国思想的某些气质,又或许其过程哲学本身的深刻洞见性,21世纪以来过程哲学受到我国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将其应用到众多不同领域。怀特海的教育节奏思想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有其深刻的哲学基础,即过程哲学。我国学者对于教育节奏思想的深刻研究为数不多,多数是针对教育节奏思想的内容与结构方面的研究,缺少理论深刻性。因此,本文将对教育节奏思想进行较为完整、深刻地研究,并尝试将其与我国古籍经典《易经》中“屯”、“蒙”两卦进行对比分析,意在加深对两者的理解。论文共有四部分,即四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论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对怀特海教育思想和怀特海的教育思想与《易经》的相关研究现状分别进行了综述、概括了研究内容、阐述了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论述了怀特海教育节奏思想的理论基础,即过程哲学。在他的过程哲学中与教育节奏思想关系最为密切的有以下六方面:一、过程性原理;二、联系范畴;三、创造性原理;四、摄入理论;五、实际实有感受过程的三个阶段:反应—补充—满足;六、实际实有生成的循环性原理。这部分内容也是此研究的突破点。
  第三章主要阐释了教育节奏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教育节奏”的三重变奏:浪漫—精确—综合运用;二、“教育节奏”在三阶段的主要特征:自由—训练—自由;三、“教育节奏”的循环与具体应用。
  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教育节奏思想与我国古籍《易经》中“屯”卦“蒙”卦的融通之处。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浪漫的主体即是“屯”者,浪漫要遵循发育者天性与兴趣,即遵“元”且“志应”,浪漫要稳固根基,即“磐桓”并“志行”;二、由浪漫到精确,即“蒙”,精确阶段要使“童蒙求我”,培养自我训练精神;三、综合运用阶段着重在实践应用,“亨行时中也”,综合运用亦是重返自由,“终则有始”。这部分内容是此研究的创新之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