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战国策士形象研究
【6h】

战国策士形象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一、题目涉及领域的研究现状

(一)研究专著

(二)论文成果

二、选题原因及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本文的研究内容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战国策士渊源与流变

一、士的兴起与变化

(一)春秋时期的士族

(二)战国时期的策士

二、战国策士人格分析

(一)战国策士与春秋君子人格的比较

(一)春秋君子到战国策士的转变成因

三、“策士”概念的界定

(一)狭义范畴

(二)广义范畴

第二章 思想策士大放异彩

一、思想策士形成的原因

(一)对文化的坚守

(二)对战国现有政治的理性分析

(三)对自由思想的向往

二、思想策士形象论—孟子

(一)孟子

(二)孟子的王道主张

(三)王道的余韵—吾养浩然之气

三、思想策士的哲学价值

第三章 战国策士形象及其特点

一、战国策士类型

(一)单一型策士形象

(二)复杂型策士形象

二、战国策士的特点

(一)崇尚功利

(二)足智多谋

(三)人格独立

第四章 典型策士个例分析

一、典型策士确定标准

二、典型策士人物

(一)苏秦

(二)张仪

(三)张仪与苏秦人物比较

第五章 战国策士语言和文体的形成

一、战国文体建构及其变化

(一)文体的界定

(二)战国策士文体的构建

二、战国策士语言特点

(一)汪洋恣肆的气势美

(二)张扬伶俐的论辩美

(三)通俗简约的和谐美

三、春秋余声: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

(一)春秋时代的行人辞令

(二)战国时期的纵横之风

(三)战国策士语言与春秋行人辞令的比较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声明

致谢

展开▼

摘要

士群体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特性,春秋时代以君子人格进行呈现,其过于厚重导致世人对战国士人群体关注不够,尤其是对策士的定义过于狭窄,使得策士群体特征未能全面的展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因此,本文从宏观层面对战国策士进行梳理,借助典型策士的个例分析,以管中窥豹的方式让人们更全面的了解战国策士的整体风貌。
  本文主要分为五章,外加一个绪论。
  绪论部分主要是对论文选题涉及的领域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对选题意义、价值、研究方法进行简单说明,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对战国策士研究的深度、广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论文撰写做好前期准备。
  第一章分析士的发展历程,从纵向的角度梳理不同时代士人特征,以春秋时代和战国时期为着力点,总结出中国士人发展流变的规律;二是对第一点展开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春秋君子人格至策士风度的时代必然,以成因反照结果;三是在前两点基础上对策士这个概念进行界定,主要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入手,理清策士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章侧重对思想策士进行分析,总结出对文化的坚守、对战国政治的理性思考以及对自由思想的向往是思想策士形成的三个主要成因,进一步明确思想策士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孟子进行从新界定,即思想策士与孟子的关系,孟子作为思想策士的体现,最后落到思想策士推动了战国哲学的发展这一宏观命题。
  第三章阐述战国策士及其特点,主要是对战国策士进行分类,由于其涉及人物众多且性格多元,故以单一和复杂型进行划分,主要是希望尽可能多的将不同策士进行囊括。其二是通过分类得出战国策士的主要特点,一是崇尚功利,二是足智多谋,三是人格独立。
  第四章对典型策士进行个例分析,前面用专章对思想策士进行了分析,这章主要是以纵横之士为底本,借助《战国策》对典型策士张仪和苏秦进行分析,以他们的人生经历为主要线索,通过对比得出策士群体多以悲剧为结局的潜在原因,得出卑微的生存现状与宏大理想的不和谐,其实是策士生存困境的最好证明,以此总结出战国策士的士人心态。
  第五章对战国策士语言和文体进行总结,策士的语言是铺张伶俐却音韵和谐,汪洋恣肆却不晦涩难懂,善用修辞亦能保持基本史实,具有文学与历史的双重价值。其文体虽然没有系统的体系,但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框架,故从文本梳理的角度总结出赋体与说体是其主要特征。此外,由于文体本身的特点,很多时候有交叉与重合的地方,因此对策士文学的文体特征总结也是基于其文本的主要特点,以此加深对战国文学的了解。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