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传统儒家和谐观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6h】

传统儒家和谐观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代理获取

目录

传统儒家和谐观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TRADITIONAL CONFUCIAN VIEW OF HARMONY AND SOCIALIST HARMONIOUS CULTURE CONSTRUCTION

摘 要

Abstract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的提出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在该方向上的研究现状和分析

1.2.2 国内在该方向上的研究现状和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传统儒家和谐观概述

2.1 传统儒家和谐观的历史发展

2.1.1 先秦儒家和谐观

2.1.2 两汉儒家和谐观

2.1.3 唐代儒家和谐观

2.1.4 宋明清儒家和谐观

2.2 传统儒家和谐观的基本内涵

2.2.1 人自我身心的和谐

2.2.2 人与人的和谐

2.2.3 人与自然的和谐

2.2.4 国家间的和谐

2.3 传统儒家和谐观的主要特征

2.3.1 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2.3.2 矛盾双方的互补性

2.3.3 执两用中的平衡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传统儒家和谐观

3.1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科学内涵

3.1.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3.1.2 融和谐理念与价值取向于一体

3.1.3 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目标

3.2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主要特征

3.2.1 尊重差异

3.2.2 提倡包容

3.2.3 主张互补

3.2.4 强调平衡

3.3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基础

3.3.1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历史文化渊源

3.3.2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儒学基础

3.3.3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现实基础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

4.1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4.1.1 人自身的不和谐因素

4.1.2 人与人的不和谐因素

4.1.3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素

4.1.4 人与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4.2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

4.2.1 丰富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4.2.2 巩固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

4.2.3 加强和谐社会的道德支撑

4.2.4 促进和谐社会的协调发展

4.3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主要途径

4.3.1 鉴“和为贵”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3.2 鉴“和而不同”发展文化事业

4.3.3 鉴“和则多力”繁荣文化产业

4.4 本章小结

结 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展开▼

摘要

传统儒家和谐观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成为民族文化的思想根基。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源泉,既是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动力,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宝贵资源。我们必须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以外来有益文化为补充,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这对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参酌史料,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训诂和阐发相结合等方法,首先系统地考察了传统儒家和谐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基本内涵及主要特征,揭示出儒家和谐观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曾产生过重要的积极影响。其次,在阐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传统儒家和谐观的内在联系,儒家和谐观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历史文化渊源,而且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最后,本文探讨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主要途径,揭示了儒家和谐观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要立足国情、顺应时代,又要充分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繁荣文化产业,把社会主义文化构建成民族的、时代的、先进的和谐文化。
  本文的特色之处在于,论述了当前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与传统儒家和谐观的合理内核密不可分。因此,探讨传统儒家和谐观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当前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将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