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虚拟社区中同妻群体生活适应问题的研究
【6h】

虚拟社区中同妻群体生活适应问题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 要

Abstract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文献综述

1.3.1理论方面的研究

1.3.2研究方法——对虚拟人类学的研究

1.3.3研究评述

第2章 研究设计与资料收集

2.1概念阐释及相关界定

2.1.1概念阐释

2.1.2主要研究内容及理论框架

2.2研究设计与资料收集

2.2.1研究对象的确定

2.2.2研究方法的选择

2.2.3田野调查

2.3同妻群体特征描述

2.3.1同妻的类型

2.3.2同妻的群体特征

2.4本章小结

第3章 同妻的成因分析

3.1男同性恋者角度

3.1.1自我身份认同的困惑

3.1.2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

3.2女性自身角度

3.3“闪婚”文化

3.4本章小结

第4章 同妻个人层面适应问题的分析

4.1个人层面适应围绕的几个问题

4.1.1离婚补偿

4.1.2共同财产分割

4.1.3夫妻感情关系

4.1.4子女抚养问题

4.2个人层面适应的途径及原因分析

4.2.1经济交换

4.2.2情感交换

4.2.3子女问题

4.2.4安全交换

4.3本章小结

第5章 同妻社会层面适应问题的分析

5.1遵从群体规范

5.1.1制度性规范

5.1.2自发形成的规范

5.2社会层面适应的交往特征

5.2.1同妻社会交往的同质性

5.2.2同妻社会交往的双重性

5.3扩展同妻社会交往能力的途径

5.4本章小结

第6章 同妻心理层面适应问题的分析

6.1社会认同视角下心理层面的适应现状

6.1.1社会认同

6.1.2同妻的社会认同现状

6.2同妻心理适应不良的原因分析

6.2.1对同性恋的社会排斥

6.2.2特殊的群体位置

6.3同妻心理认同的增强途径

6.3.1增强社会支持

6.3.2认同主体的自我调节

6.4本章小结

结 论

参考文献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说明

致 谢

展开▼

摘要

在当代社会,社会文化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但总有一些群体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其中“同性恋”群体的衍生群体——同妻就属于这一类。由于遭到主流文化的排斥和歧视,同妻对特殊身份的认同和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难以适应。
  同妻的社会适应不仅意味着与同性恋者婚姻关系的结束,也涉及到经济、交往方式、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的调试。本文采用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从个人、社会以及心理三方面进行同妻社会适应问题的分析。其中个人层面对应的是哈贝马斯的目的性行动理论,主要结合了社会交换理论的内容对同妻与同性恋丈夫之间的互动做出解释,从而说明个人层面适应的方法和途径。社会层面对应的是循规性行动,主要探讨同妻交往方式和群体互动对其交往方式的影响等,在心理层面对应的是拟剧性行动,在这部分探讨了同妻的社会适应状况、对原因进行分析,并试图探讨如何达到心理层面的良好适应等。
  本文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包括虚拟人类学方法和文献法。对173位同妻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并在交友社区、QQ群中通过观察和访谈确立了16个典型个案。
  本研究发现,在个人层面同妻主要通过对情感、经济、子女成长问题和自身安全等方面的问题的考虑来决定是否离婚,权衡博弈的过程也就是个人层面的适应过程。社会交往层面体现了群体规范性对成员行为的影响,主要问题是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社会资源的获取,因此要加强同妻的交往能力。心理层面主要的问题是同妻对现在生活状况的不满、对同妻身份角色的认同也存在问题,因此要消除社会排斥、增强社会支持等渠道,拓展同妻的交往面,并积极建构同妻的心理认同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