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正肝化瘀方治疗晚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观察
【6h】

正肝化瘀方治疗晚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中英文对照

前言

临床资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晚期肝硬化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杨大国教授经验方~正肝化瘀方经数年的临床应用疗效较好,为了进一步观察正肝化瘀方对晚期肝硬化的作用,本文旨在动态观察治疗对象的随访疗效,探索晚期肝硬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有效方法,以期改善晚期肝硬化的预后。 临床资料本课题所收集的病例均为因诊断肝硬化失代偿期或慢性重型肝炎在深圳市东湖医院出院后门诊就诊的患者。诊断全部符合2000年全国肝病西安会议由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型肝炎防治方案中肝硬化的诊断标准。共纳入患者6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情基线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方法纳入标准:①年龄在20~75岁之间。②患者曾因肝硬化失代偿期(Child-Pugh评分达B级以上)或慢性重型肝炎入院治疗。③依从性好。④无其它系统严重合并症者。 排除病例标准:①儿童或75岁以上老者。②有严重器质性疾病、精神病、吸毒。③确诊肝细胞癌的患者。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护肝降酶、抗肝纤维化中成药(如复方鳖甲软肝片、活络舒肝胶囊)及对症治疗,HBV-DNA阳性的患者加用核苷类似物;治疗组是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去掉抗肝纤维化中成药,加用正肝化瘀方,并随患者临床症状进行加减。中药基础方主要成分如下:生黄芪30g、川芎10g、醋炙鳖甲15g(先下)、丹参30g、三棱10g、莪术10g、半枝莲15g、白花蛇舌草30g。辨证加减:胃脘胀满的加用平胃散;肝区不适的加用失笑散;大便干结的加用麻子仁丸。连服3个月为一疗程。 临床观察指标:①临床症状:乏力、纳差、腹胀、便溏、肝区不适、尿黄等。②临床体征:面色晦暗、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移动性浊音等。③肝脏生化指标:ALT、AST、GGT、TBil。④肝脏纤维化指标:LN、HA、Ⅳ-C。⑤AFP定量。⑥B超影像学指标:肝右叶斜径、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 疗效判断标准:显效:患者恢复至具有正常劳动能力,临床症状消失,体征明显改善,肝脏生化指标检查正常,肝纤维化指标含量下降≥50%,B超或CT检查提示肝脏、脾脏大小不变。有效:患者恢复至具有一定劳动能力,临床症状、体征有一定的改善,肝脏生化指标时有反复,但不超过正常值的2倍,肝纤维化指标含量下降30%~50%,B超或CT提示肝脏、脾脏无明显缩小。无效:生活可以自理,与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无明显改善。恶化:生活无法自理,较治疗前各项指标明显变差,甚至发生与肝病相关性死亡。 随访的方法和内容:通过患者定期门诊复诊和通信的方式进行随访,每3个月随访1次。对照组: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临床症状、体征、肝脏生化指标(ALT、AST、GGT、TBil)、AFP定量、肝纤维化指标(LN、HA、Ⅳ-C)和B超影像学的变化。治疗组:记录治疗前和治疗3、6、9、12、15个月的临床症状、体征、肝脏生化指标(ALT、AST、GGT、TBil)、AFP定量、肝纤维化指标(LN、HA、Ⅳ-C)和B超影像学的变化(肝右叶最大斜径,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观察中药的不良反应事件。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结果①治疗组临床显效率达36.7%,总有效率达86.7%,而对照组临床显效率仅20%,总有效率达63.3%,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详细结果见表3。②治疗组和对照组肝脏生化指标ALT、AST、GGT、TBil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治疗后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细结果见表4。③治疗组治疗后AFP定量下降80%,对照组治疗后AFP定量下降2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④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LN、HA、Ⅳ-C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0.05),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详细结果见表5。⑤治疗组在治疗后B超结果显示肝右叶斜径、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虽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无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治疗后肝右叶斜径减小、脾脏厚度增大,但无显著性差异,详细结果见表6。 为了动态观察正肝化瘀方治疗晚期肝硬化的疗效,以每3个月做一个疗效评估,连续观察5个疗程,结果显示:①治疗后肝脏各生化指标均逐渐下降,ALT、AST治疗前与治疗后12个月、15个月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TBil治疗前与治疗后每个阶段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GGT治疗后逐渐下降,并且治疗9个月、12个月、15个月与治疗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②AFP含量逐渐下降,并且治疗前与治疗后每个阶段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0.05)。③LN、HA、Ⅳ-C含量逐渐下降,并且治疗前与治疗后每个阶段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④肝右叶斜径、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治疗前与治疗后每个阶段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上详细结果见表7~表9。 治疗组30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在开始服药过程中出现腹泻(大便次数最多达5次/日),考虑可能与个体差异有关,经将中药煎煮的时间延长,腹泻症状消失。3例患者服中药后出现轻度腹胀,调整用药(如加用理气药物)后症状消失。在15个月服药期间未发现1例药源性肝脏损害。 结论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提示,正肝化瘀方能改善晚期肝硬化患者肝脏生化功能,降低肝纤维化指标含量,使甲胎蛋白含量降至正常,保持肝脏、脾脏形态大小不变。从而提高了晚期肝硬化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治疗晚期肝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正肝化瘀方治疗晚期肝硬化具有较好的消化系统耐受性和良好的安全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