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针刺配合促通技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
【6h】

针刺配合促通技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声明

文献综述

1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1.1“中风”病名的历史沿革

1.2中医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2.针灸对中风病的研究认识

2.1中风病的针灸临床研究

2.2缺血性中风的针灸机理研究

3.促通技术的原理及临床运用

3.1促通技术的原理

3.2促通技术的临床运用

临床研究

1.一般资料

1.1诊断标准

1.2纳入标准:

1.3病例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设计分组及处理方案

2.2实验观察指标

2.3统计学处理方法:

结果

1.治疗前相关因素分析

2.治疗后临床结果分析

讨论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促通技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为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本研究根据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和1995年中华医学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的缺血性中风诊断标准,选取2007年7月-2008年3月在郧阳医学院附属十堰市太和医院针灸科及神经外科住院的缺血性中风患者52例,随机分为针刺配合针刺配合促通技术和普通针刺对照组各26例。针刺配合针刺配合促通技术选穴:肩髃(患侧,以下穴相同)、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解溪、尺泽、内关、阴陵泉、三阴交、太冲。操作: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配合促通技术,方法:急性期床上体位摆放以及床上运动训练;恢复期姿势张力正常化运动;特别是其平衡能力训练,患肢负重,控制能力训练,依据患者运动功能和步态,选择性训练部分肌群肌力及协调性,每日2~3次,每次30~45分钟。所有病例均使用矫形器。普通针刺组选穴:同针刺配合促通技术。针刺操作方法:同针刺配合促通技术,不进行促通技术操作。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量表(附表一)、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BMI(附表二)、Fug1-Meyer评测法(附表三)等进行评测,并将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进行对比,然后采用SPASS14.0统计软件进行结果分析。 结果:针刺配合促通技术和普通针刺组在临床疗效上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在疗效有显著差异。两组治疗后组间对血脂的改善程度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在改善血脂上两种方法没有差异。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BMI、Fugl-Meyer评测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对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关节活动度、提高生活质量等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对全血粘度200、30的改善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治疗组对全血粘度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但是两组对红细胞压积、高切还原、刚性指数的改善程度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这些指数的改善程度上没有差异。 结论:本研究从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总纲出发,选取针刺配合促通技术治疗,不仅中风患者的体征得到了显著改善,而且使患者的血脂、血液流交学指标明显好转,血液的“浓”、“粘”、“聚”、“凝”状态得以改善,本实验研究表明,运用针灸方法与促通技术相结合具有优势互补的特色。现代康复理论认为,中风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上或功能上具有重新组织能力和可塑性,而中风偏瘫的恢复又是一个定型的连续过程,表现为肌张力逐渐增高,出现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痉挛加重以及共同运动完成后出现的分离运动、精细运动和速度运动。所以采用促进技术与与传统医学进行优势互补,可更好地解决中风偏瘫康复治疗的难题。这些充分说明了针刺配合促通技术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科学性、可行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