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6h】

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背景

2.1 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基础

2.2 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历史背景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历程

3.1 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初步发展

3.2 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快速发展

3.3 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曲折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实践

4.1 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对象

4.2 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目标

4.3 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内容

4.4 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4.5 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途径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特色

5.1 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突出政治领先、以红带专

5.2 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注重德智体军、全面融合

5.3 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强调有的放矢、严格养成

5.4 思想政治工作途径强调四位一体、协同育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启示

6.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方向

6.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科学理念

6.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明确目标重点

6.4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突出实效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 录A

附 录B

展开▼

摘要

理论的研究源于实践的需要。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高校面临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困境和学生群体出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问题,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被赋予了全新的责任,破解思想政治工作困境变得尤为迫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前行。哈军工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军事技术院校,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以及独特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应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加以挖掘和借鉴。该研究对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发挥其在现代大学建设中的作用具有历史基础与现实意义。
  本文以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为新视角,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为出发点,以全面提升人才思想政治素质为落脚点,从传承和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剖析了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其实践的全面总结,凝炼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鲜明特色,进而从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和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角度,探寻其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供借鉴的现实启示。研究发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做到“四个必须”,即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必须坚持科学理念、必须明确目标重点、必须坚持突出实效。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这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保证,而加强党的建设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前提;“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既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又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更是培养社会主义属性人才的本质诉求;“抢占意识形态高地”,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地位及不折不扣地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其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科学理念,将立德施教作为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必由之路,将德育为先视作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旨归,共同促进立德树人这一根本要求的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也是实现成人成才目标的核心诉求,同时也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重要遵循;落实全面发展理念时,应充分发挥德育对智育、体育的促进作用,融合美育的补充作用,促进人才素质的全面升华。第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形成高度共识并引起高度重视,既是优化思想政治工作顶层设计的需要,又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精准定位的需要,更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需要;“又红又专”的培养目标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之义,是促进思想素质与专业素质和谐统一的有效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抓手。第四,主渠道主阵地建设、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采取的有效举措,重点在于能否落实到位。主渠道主阵地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依托和强基固本的重要保障,作为重要载体的校园文化阵地应加强建设并发挥其重要作用;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客观要求,通过全员参与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合力,促进知行统一;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方法,典型选择要多元化,要引入反面典型,增强其示范效果,教师则需要以师德的示范性促进跟随效应的产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