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两株益生菌黏附上皮细胞及其抑菌能力的研究
【6h】

两株益生菌黏附上皮细胞及其抑菌能力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5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本实验在建立鸡胚肠黏膜上皮细胞模型的基础上,对所试菌株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嗜酸乳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黏附鸡胚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能力以及其对病原菌的抗黏附能力;两菌株经胃酸、胃蛋白酶、灭活、反复冻融等处理后其黏附和抗黏附能力的变化情况;两所试菌株的代谢产物和裂解物的抗黏附能力;两菌株黏附率随着黏附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及所试菌株黏附不同时间抗黏附能力的变化情况;两菌株与病原菌加入细胞模型的时间先后对其抗黏附能力的影响;两菌株对病原菌入侵鸡胚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 鸡胚肠黏膜上皮细胞模型建立。本实验联合运用I-型胶原酶和嗜热菌蛋白酶进行消化分离可成功分离出大量的健全绒毛隐窝单位,培养成功率为85%左右。1~2d绒毛隐窝单位开始贴壁,然后开始“长出”梭状细胞,向周围蔓延5d左右形成细胞群落,约10d左右融合成片,光镜下见原代培养细胞单层生长,多呈扁平多角状、梭状,边界清楚。 两所试菌株的黏附能力。未经处理的嗜酸乳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对鸡胚肠黏膜上皮细胞黏附率为21.00%和8.73%;经HCl-H2OpH2.0和胃蛋白酶处理后的嗜酸乳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的黏附率明显下降;经反复冻融的嗜酸乳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的黏附率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灭活后的LA和LB对鸡胚肠黏膜上皮细胞黏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嗜酸乳杆菌组黏附率明显高于保加利亚乳杆菌组对鸡胚肠黏膜上皮细胞黏附率;两菌株随着黏附时间延长黏附率逐渐升高,但40分钟以后黏附率增幅下降;1~3×108cfu/ml的所试菌株可达到完全黏附的理想浓度。 两所试菌株的抗黏附能力。未经处理新鲜的嗜酸乳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的菌悬液对禽大肠杆菌O78有明显的抗黏附作用;两菌株经HCl-pH2.0处理和胃蛋白酶处理后,其抗黏附能力明显下降;经BufferC处理后的两菌株对禽大肠杆菌O78的抗黏附能力无明显变化;两菌株的代谢产物和裂解物对禽大肠杆菌O78有一定的抗黏附能力;灭活的两菌株对禽大肠杆菌O78的抗黏附能力有所提高;反复冻融对两菌株的抗黏附能力无明显影响;两菌株随着处理细胞时间延长,其抗黏附效果越来越好;益生菌处理先于病原菌组的抗黏附作用是最强的,说明益生菌的预防效果好于其治疗效果。 所试菌对病原菌入侵肠黏膜上皮细胞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本实验成功建立了鸡胚肠黏膜上皮细胞模型,填补了动物微生态研究领域禽类肠道细胞模型的空白,有利于进一步开展禽类微生态制剂应用工作,对于菌种的筛选,尤其是菌种的黏附功能测定方面提供很大的帮助和基础工作;在建立鸡胚肠黏膜上皮细胞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测得了所试菌嗜酸乳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黏附鸡胚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能力,以及其对所试病原菌黏附和入侵鸡胚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