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莫里森三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和自我实现
【6h】

论莫里森三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和自我实现

代理获取

摘要

本文借助成长小说和存在主义理论,旨在通过该理论来探究美国黑人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
   身份问题关涉到“我是谁?”“我与什么认同?”的重要问题,它是一个族群或个体界定自身文化特点的标志,也是每一个族群或个体安身立命的根本,历来是一个弱势民族为了求得自身的真实存在所关注的焦点。美国黑人文学是世界文学中的一朵奇葩,也是美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部分。美国文坛涌现了大批优秀的黑人作家,其中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黑人作家的写作史就是一个黑人民族追寻自我身份的过程。
   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颁给一位非洲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莫里森作为一位黑人女性,在诠释和探寻非洲裔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方面打破了以往作家的写作定位,更加注重对于当前美国主流文化冲突下的美国黑人文化与自我价值的探寻。
   评论界一般认为,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是成长小说的代表作,而处女作《最蓝的眼睛》没有涉及女人公离家“寻找自我”主题;在《秀拉》中,女主人公秀拉最终既没有融入白人社会,也没有被她所在的黑人社群接受,从而迷失了自我。两位女主人公以一疯一死为结局,都没有完成“找到自我”的成长过程。依照JeromeBuckley等文学批评者对成长小说的定义,这两部小说不能被称为典型的成长小说。因为两位女人公都没有完成成长之路。然而在仔细阅读两个文本并研究成长小说及其相关理论后,笔者发现,这两部小说不仅符合广义上传统成长小说的定义,与JeromeBuckley等文学批评者所提出的成长小说的最主要特征相吻合;而且还以黑人女性青少年为视角,补充、发展了“成长小说”的涵义,使成长小说具有了新的生命力。笔者认为莫里森的前三部小说均借助成长小说和存在主义诠释了黑人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并通过不同的方式最终寻求到了自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