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木耳营养菌丝老化现象的研究
【6h】

木耳营养菌丝老化现象的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木耳是我国最主要的栽培食用菌之一,是黑龙江省的主栽品种,栽培木耳已经成为一些市县的支柱性富民产业。菌丝老化是木耳生产和制种过程中经常面临的问题,给木耳生产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国内外对木耳菌丝老化的研究目前尚属空白,控制菌丝老化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基于此,本研究对木耳菌丝老化进行初步探索,以期为揭示木耳菌丝老化机制提供科学数据。
   通过对木耳菌丝老化过程的微形态学研究表明,木耳菌丝接种后30d时,光镜下观察到菌丝结构均匀紧凑,细胞壁光滑;电镜下观察到细胞结构完整,内含物丰富,各种细胞器形态规整,没有老化现象。接种后60d时,光镜下菌丝部分肿胀,色泽加深;电镜下细胞壁疏松,线粒体和液泡肿大,细胞核不规则肿胀,核仁消失,脂肪滴和囊泡增多,并有少量电子致密度高的嗜锇性黑色颗粒状物质出现,表明菌丝开始老化。90d时,光镜下部分菌丝严重肿胀,且色泽更深;电镜下线粒体和液泡肿胀明显,部分细胞核破裂,脂肪滴、囊泡和电子致密度高的嗜锇性黑色颗粒状物质显著增多,细胞壁更加疏松。120d时,光镜下许多菌丝开始断裂,色泽进一步加深;电镜下细胞壁塌陷,膜系统也随之解体。线粒体等细胞器部分溶解消失。150d时,光镜下大部分菌丝完全断裂,并失去菌丝形态;电镜下细胞膜及其内含物已基本消失,只剩部分严重塌陷的细胞壁残骸。由此表明,木耳菌丝的老化是一个由个别向整体逐渐过渡的不可逆的过程。
   通过对木耳菌丝老化过程中线粒体的形态及数量变化的研究表明,随着木耳菌丝菌龄的增长,线粒体逐渐肿胀变形,最后甚至破裂,数量也随之不断减少。说明木耳菌丝的老化与线粒体的形态变化及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对木耳菌丝老化过程的生理变化研究表明,丙二醛(MDA)含量变化与木耳菌丝的老化程度呈正相关,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作为木耳菌丝老化的一个参考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木耳菌丝菌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30d到90d下降幅度较大,90d到150d下降幅度较小,规律性不强;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木耳菌丝老化过程中时高时低,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木耳菌丝菌龄的增长整体呈下降趋势,但起伏不定,规律性不显著。
   通过添加四种不同无机盐对木耳菌丝老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添加KH2PO4既不影响菌丝的正常生长,又能起到很好的抗老化效果,接种后90d时,菌丝依然洁白浓密,且以添加浓度为0.3%的KH2PO4综合效果最显著。添加MgSO4对菌丝的老化和长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抗老化效果不显著;添加NaC1虽然抗老化效果显著,但同时也严重抑制了菌丝的生长,不利于生产;添加CaCO3虽有促进菌丝生长的作用,但同时也促进了菌丝老化的进程,且菌丝长势稀疏,再生能力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