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网络隐私权保护的道德与法律平衡对策研究
【6h】

网络隐私权保护的道德与法律平衡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网络隐私权的基本理论

2.1 隐私权的概念及特征

2.2.1 隐私权的概念

2.2.2 隐私权的特征

2.2 网络隐私权的概念及特征

2.2.1 网络隐私权的概念

2.2.2 网络隐私权的特征

2.2.3 网络隐私权的内容

2.3 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理论基础

2.3.1 网络隐私权保护的伦理学基础

2.3.2 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理学基础

3 网络隐私权保护的道德与法律关系及平衡意义

3.1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3.1.1 法律是道德培养和传播的有效手段

3.1.2 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实施的推动力量

3.1.3 道德和法律二者之间的相互转化

3.2 平衡道德与法律的意义

3.2.1 有利于把握道德评价的运用尺度

3.2.2 有利于弥补法律规制的作用范围

3.2.3 有利于促进道德评价与法律规制的协调发展

4 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实证分析

4.1 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

4.1.1 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

4.1.2 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

4.1.3 问卷调查的实施情况

4.2 问卷调查的内容分析

4.2.1 大学生网络隐私认知分析

4.2.2 大学生网络隐私保护意识分析

4.2.3 大学生网络隐私保护建议分析

4.2.4 问卷调查的结论

5 基于道德与法律平衡的网络隐私权保护现状

5.1 网络隐私权保护的道德缺失

5.1.1 道德缺失的表现

5.1.2 道德缺失的原因

5.2 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现状及法律缺位

5.2.1 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现状

5.2.2 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缺位

6 网络隐私权保护的道德与法律平衡的对策

6.1 完善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体系

6.1.1 明确隐私权的法律地位

6.1.2 制定专门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法律

6.1.3 完善其他相关法律保护网络隐私权

6.2 加大网络道德教育的力度

6.2.1 开展“慎独”教育培养网络用户自律意识

6.2.2 多渠道教育增强网络用户的道德责任意识

6.2.3 加大网络宣传力度提高个人隐私防护意识

6.3 加强网络行业自律和自我管理

6.3.1 制定保护网络隐私权的行业标准

6.3.2 成立保护网络隐私权的自律组织

6.3.3 建立保护网络隐私权的达标认证机构

6.4 加快网络安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6.4.1 加快保护网络隐私技术的开发

6.4.2 提倡网络隐私安全软件的应用

6.4.3 推行网络用户实名注册和登录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使网络空间逐渐成为人们的“第二社交世界”,在现实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网络带动信息交流、资源利用和文化传播,丰富和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享受网络空间开放性和网络资源便利性的同时,网络隐私侵权事件却不断出现,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带来巨大挑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网络用户隐私却成为国家和学者们面对的重大课题。
   目前,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存在国家立法不健全、网络用户道德意识淡薄、网络行业监管不强等问题,需要建立多元化网络隐私保护体系,网络隐私权保护体系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法律规制仅是其中一个方面,却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作用,同时需要其他方面的共同努力,如何使各方面有机结合,构建全面保护网络隐私的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对该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首先对网络隐私权的基本理论进行梳理,介绍隐私权和网络隐私权的概念,并具体分析隐私权和网络隐私权的特征及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理论基础;其次理清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阐述道德与法律平衡的意义;第三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网络隐私权保护进行实证分析;第四从寻求网络隐私权保护的道德与法律平衡角度出发,分析网络隐私权保护的道德缺失表现及产生原因、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现状及法律缺位的原因,通过对其表现及产生原因的分析,提出完善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建议;第五提出网络隐私权保护的道德与法律平衡的对策,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研究建立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寻求具有可行性的保护网络隐私权的对策和相应措施。网络隐私保护问题存在多因性,决定研究方法的综合性。首先对网络隐私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规范分析,并通过在高校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网络隐私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实现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其次是对网络隐私法律规制体系的框架设计及相关立法完善进行静态分析的同时,对网络隐私的法律措施和其他配套措施进行动态分析,进而实现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再次从加强立法出发,并结合网络道德教育、网络行业自我监管、网络技术支持方面做出配套措施的构建,形成全面而系统的对策,实现系统分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