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货币化的富锦市垦区与农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对比分析
【6h】

基于货币化的富锦市垦区与农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对比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耕地利用经济效益

1.2.2 耕地利用生态效益

1.2.3 耕地利用社会效益

1.2.4 耕地利用综合效益

1.2.5 当前研究存在的特点及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理论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重点

1.3.3 研究难点

1.3.4 研究创新点

1.3.5 论文的框架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

2.1 相关理论

2.1.1 要素禀赋理论

2.1.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4 系统理论

2.1.5 耕地利用系统理论

2.2 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概述

2.2.1 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内涵

2.2.2 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构成

2.2.3 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目标

2.2.4 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原则

2.2.5 耕地利用综合效益体系

2.2.6 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方法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1.3 土地制度差异

3.2 数据来源

3.3 数据处理

4 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对比分析

4.1 耕地利用效益整体水平对比分析

4.2 内部结构分析

4.2.1 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4.2.2 生态效益对比评价

4.2.3 社会效益对比分析

5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启示

5.2.1 对垦区农业发展启示

5.2.2 对农区农业发展启示

5.3 存在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展开▼

摘要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对耕地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农业和生态环境系统功能的可持续循环负向效应日益严重,作为能够系统地反映农业生态系统功能的耕地利用综合效益逐渐成为学者相继探讨的焦点。研究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能够清楚而又直观地反映区域耕地利用水平相对高低,探明区域耕地内在的影响因素,为耕地资源优化和城乡统筹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提高区域耕地利用效益寻求有效途径。 本文以地处三江平原腹地的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富锦市为研究区,以耕地利用综合效益为研究对象,依据要素禀赋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可持续理论、系统理论等相关理论,构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体系与评价模型,并运用“投入-产出”法、“当量因子法”和“影子价格法”等数学方法分析2010年富锦市垦区与农区耕地利用利用综合效益水平及内部结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结论如下: (1)耕地利用综合效益依赖于耕地利用系统功能。在耕地利用系统环境下,人类实际利用和改造耕地资源,从耕地资源产生出有形和无形的物质形态,用以满足农户、政府和自然需求的效果表现。 (2)从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整体水平方面:①垦区低于农区,说明垦区职工对耕地资源的依赖程度要低于农区农户。②其效益对比效果十分显著,且符合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说明土地管理体制对耕地综合效益有直接影响,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生态的优劣程度。 (3)就经济效益而言:①垦区略高于农区,粮食作物效益对经济效益具有牵制性作用。②从内部结构方面:粮食作物所占比重最大,且垦区高于农区。③粮食作物效益内部结构复杂,影响因素较多,进一步分析得出:水稻作物效益是影响粮食作物效益的主要因素。总结以上特点得出:不同的种植结构与单位生产成本是导致垦区与农区经济效益差异的主要原因。 (4)就生态效益而言:①垦区明显高于农区。②内部结构方面:垦区的各项生态服务效益均高于农区。从表层现象分析,效益差异由耕地的景观格局导致;从内部因素分析原因,效益差异由各项生态服务功能决定。总结以上特点得出:良好的耕地及其他土地利用分布特征,可以有效地促进气候、水体、生物和土壤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之间的循环交换;良性的耕地利用生态系统循环,能够形成合理的耕地景观格局。 (5)就社会效益而言:①垦区远低于农区,耕地利用社会效益对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水平起到主导作用。②内部结构方面:基本生活保障效益对耕地利用社会效益有本质性地牵制作用。③对比耕地利用社会效益、社会保障效益、农业劳动力社会保障效益、基本生活保障效益和失业保障效益结果:农区值均高于垦区值。原因在于:没有完善的养老金、失业保障金以及相关社会保障体制与政策,农民更加渴望从耕地资源中得到更多的物质保障。④对比粮食安全效益、开敞景观与科学文化效益、农村剩余劳动力社会保障效益结果:垦区值高于农区值,原因在于:单位面积所来的效益无法满足个体的物质与心理需求,但是此类效益以区域、地域进行衡量其效,国家、政府和社会群体则成为社会保障功能的受益主体,因此,更加说明社会保障功能作为耕地利用系统功能之一,具有社会公共属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