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栽培模式对黑龙江玉米光合生理、茎秆理化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6h】

栽培模式对黑龙江玉米光合生理、茎秆理化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前言

1.1研究目的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产量差的定义

1.2.2产量差形成的原因

1.2.3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1.2.4氮肥对产量的影响

1.2.5硫肥对产量的影响

1.2.6锌肥对产量的研究进展

1.2.7秸秆还田对产量的影响

1.2.8化学调控对产量的影响

1.2.9耕作方式对产量的影响

1.3研究的技术路线

2材料与方法

2.1试验地概况

2.2试验设计及田间管理

2.3测定指标及其方法

2.3.1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测定

2.3.2叶片抗氧化酶测定

2.3.3碳代谢酶测定

2.3.4叶倾角、透射系数测定

2.3.5 SPAD测定

2.3.6叶片氮代谢酶测定

2.3.7穿刺强度测定

2.3.8横折强度测定

2.3.9茎秆农艺性状测定

2.3.10茎秆激素含量测定

2.3.11根系伤流量测定

2.3.12根系离子流量测定

2.3.13根系氨基酸流量测定

2.3.14根系内源激素流量测定

2.3.15植株样品氮含量测定

2.3.16氮肥利用率测定

2.3.17水分利用率测定

2.3.18光能利用率测定

2.3.19产量的测定

2.3.20气象数据收集

2.4数据处理与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栽培模式对春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3.1.1栽培模式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1.2栽培模式对株高的影响

3.1.3栽培模式对群体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栽培模式对叶片抗氧化酶的影响

3.2.1栽培模式对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3.2.2栽培模式对叶片POD活性的影响

3.2.3栽培模式对叶片CAT活性的影响

3.2.4栽培模式对叶片MDA活性的影响

3.2.5栽培模式对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3.1栽培模式对叶片SPAD值的影响

3.3.2栽培模式对叶片PEP羧化酶的影响

3.3.3栽培模式对叶片RuBP羧化酶的影响

3.3.4栽培模式对冠层的影响

3.4栽培模式对叶片氮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3.4.1栽培模式对NR的影响

3.4.2栽培模式对GS的影响

3.5栽培模式对茎秆农艺性状及力学特征的影响

3.5.1栽培模式对节问长度、茎粗、茎秆千物质的影响

3.5.2栽培模式对茎秆力学特征的影响

3.5.3栽培模式对茎秆纤维素及相关酶的影响

3.6栽培模式对茎秆激素及根系伤流的影响

3.6.1栽培模式对根系伤流量的影响

3.6.2栽培模式对伤流离子流量的影响

3.6.3栽培模式对伤流氨基酸流量的影响

3.6.4栽培模式对伤流内源激素流量的影响

3.7栽培模式对利用率的影响

3.7.1栽培模式对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3.7.2栽培模式对水分、热量、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

3.8栽培模式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9相关性分析

3.9.1根系伤流氨基酸及激素流量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3.9.2纤维素含量及相关酶活性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3.9.3叶片光合指标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4讨论

4.1栽培模式对叶片抗氧化酶的影响

4.2栽培模式对叶片冠层光合作用及碳、氮代谢酶的影响

4.3栽培模式对茎秆农艺性状及力学特性的影响

4.4栽培模式对伤流量的影响

4.5栽培模式对氮肥、水分、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4.6栽培模式对春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

5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