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黑河胜山驼鹿冬季生境质量评价
【6h】

黑河胜山驼鹿冬季生境质量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绪论

2文献综述

3研究地区概况

4研究方法

5结果与分析

6讨论

7 结论

8驼鹿生境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展开▼

摘要

本文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研究地区人为活动现状,选取影响驼鹿生境质量变化的13个生境影响因子,基于生境选择理论,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确定了生境评价因子、明确了评价准则、对研究区驼鹿生境质量进行了单因素、潜在生境、综合因素的评价和驼鹿生境质量现状分析,获得如下结论: 海拔单因素评价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在500-700m的区域为驼鹿的优良生境,该区域的面积为105.6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7.86%,是驼鹿活动最频繁的区域;海拔高度在300~450m和700~750m的区域为差劣生境,面积为22.1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植被单因素评价结果表明:阔叶混交林中林为优等生境,驼鹿在该林型的分布面积为54.6km2占研究区的35%,是其活动频繁的区域;落叶针叶混交林、沼泽、云冷杉红松针叶混交林中林、云冷杉红松针叶混交林成林的生境质量为劣等,驼鹿完全回避该区域。 距居民区距离单因素评价结果表明:距离居民区12.9-14.5km和8.1-9.7km的范围内几乎不受人为活动的影响,是驼鹿的适宜生境;0-4.8km和9.7-11.33km两个区域,人为干扰较大,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恢复为驼鹿的栖息地。 与潜在生境相比,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实际生境无论在面积的转移上还是分布的破碎离散程度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面积转移:其中,中等生境全部转变为劣等,其次是差等(22.8km2)良等(26.2km2)、优等(13.3km2),相比之下劣等由原来的5.6km2剧增为95km2。研究区驼鹿的适宜生境面积(优良等级)由原来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0.2%下降到38.8%,说明研究区驼鹿的适宜生境面积大幅减少。 (2)生境破碎化:优等生境斑块数量减少了1324,分离度指数增加了0.122;良等生境斑块数量减少了2646,最大斑块面积减少了7.37km2,分离度指数增加了0.787;中等生境已经全部转化为劣等生境;差等生境斑块数量减少了2385,分离度指数增加了0.911,最大斑块面积减少了5.4km2;劣等生境斑块数量增加了9013,分离度指数减少了1.825,最大斑块面积增加了67.34km2。 由此可见,研究区适宜驼鹿生存的优良生境面积在减少,破碎化程度却加剧了,其生境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