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内蒙古东部草原地区狼的家域及其生境选择
【6h】

内蒙古东部草原地区狼的家域及其生境选择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2 人类与狼的关系

1.3 狼的种群恢复和控制

1.3.1 狼的种群恢复

1.3.2 狼的种群管理和控制

1.3.3 人类和狼之间的冲突的解决途径

1.4 狼的生境选择和利用

1.5 狼的活动

1.6 狼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7 我国对狼的研究

1.8 课题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1.9 本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2.1 研究地区的地理位置

2.2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2.2.1 地质地貌

2.2.2 土壤

2.2.3 气候特点

2.2.4 植物区系

2.2.5 动物区系

2.3 人文和经济发展

2.3.1 保护区人口分布

2.3.2 保护区土地利用现状和经济结构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时间和研究对象

3.2 狼群家域范围的测度

3.2.1 狼群枯草期的家域

3.2.2 狼群丰草期的家域

3.3 狼的生境因子调查

3.4 本章小结

4 狼的家域面积和结构

4.1 枯草期狼的家域面积

4.2 枯草期狼的家域结构

4.3 狼在丰草期的家域面积

4.4 丰草期狼的家域结构

4.5 枯草期和丰草期狼的家域的比较

4.6 本章小结

5 狼生境选择的影响因素

5.1 狼群家域的周边地理环境对家域选择的影响

5.2 狼的生境抽样

5.2.1 家域地貌结构与狼的生境抽样

5.2.2 生境抽样的时间格局

5.2.3 生境抽样的爱度

5.2.4 狼的抽样路线的选择

5.3 狼的洞穴生境选择

5.3.1 洞穴在家域内的位置

5.3.2 洞穴区的生境条件

5.3.3 狼洞穴的特征

5.4 狼的领域标记点的选择

5.5 狼的食物资源与生境选择

5.5.1 狼的食性

5.5.2 狼的食物资源分布与家域的选择

5.5.3 狼的捕食生境选择

5.6 狼对兔类和啮齿类的捕食

5.7 狼的家域内犬科动物之间的关系

5.8 水源因子调查

5.9 人为扰动因素调查

5.10 本章小结

6 讨论

6.1 关于狼的家域

6.1.1 狼的家域模型

6.1.2 3S技术在家域研究中的应用

6.1.3 家域的大小和结构

6.2 关于狼的食物资源

6.2.1 狼的食物组成

6.2.2 狼对家畜的捕食

6.2.3 狼的捕食生境选择

6.2.4 狼的食物与生境选择小结

6.3 隐蔽与狼的洞穴生境选择

6.4 水与狼的洞穴生境选择

6.5 种间竞争与狼的生境选择

6.6 人类和狼的冲突

6.6.1 狼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6.6.2 人类对狼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2004年7月至2006年1月,作者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市达赉湖自然保护区对狼(Canis lupus)的家域(home range)和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通过无线电跟踪和足迹跟踪,记录狼的标记点(尿或粪等)和最远活动地点的地理坐标,运用最小凸多边形法计算狼的家域和领域(territory)面积。使用Google earth对家域的结构进行可视化处理。研究结果表明:
  狼的家域随着草原上草木枯荣的物候变化而发生改变。内蒙古东部草原地区可以划分为两个物候期,一个是当年的10月至第二年4月的枯草期。这一时期牧草枯萎,地面长期被雪覆盖,时间长达7个月。另一物候期是5月至9月的丰草期。
  根据狼的活动频度可以把狼的枯草期家域划分为三个部分,即核心区(core)、领域(territory)和巡游区(cruise area)。家域面积457 km2。每只狼平均占有76~91km2。其中核心区(core)为一片岛状芦苇草原,呈西北-东南走向,最大长度3.2km,宽度1.6km,面积4 km2,占家域总面积的1%;狼的领域面积112km2,平均每只狼占有19~22km2,占家域面积的25%;巡游区面积为345km2,占75%。从功能的角度划分,狼的家域结构可分为两个区,一是休息区,即岛状芦苇草原,狼群整个白天或者没有出去捕食的夜晚均在这里休息。如果夜晚出去捕食或巡游也会在早晨回到这里。家域的其它部分为觅食活动区。
  狼在丰草期的家域呈靴形,南北最大距离22km,东西最大距离28km,周长83km,面积318km2,平均每只狼占有面积53~63 km2。其结构可分为休息区(restarea)和觅食活动区(preying area)两个部分,其中休息区占家域面积的1.5%,觅食活动区占98.5%。
  狼的家域选择首先受到宏观地理条件的限制,地理条件不仅包括地质地貌等自然景观,也包括人文景观。狼不接近人口密集的城镇、村落,这些因素限制了狼的家域的发展,本次所研究的狼群的家域位于达赉湖、沙岗和人口密集村落所围成的区域内。狼的家域的生境包括芦苇草原、芨芨草草原、矮草草原、沙地(沙地包括湖岸平沙地和沙丘)、湖面(冰面)和居民点。狼对于这几种生境都有利用。
  狼在生境抽样时,起点和终点是核心区的芦苇草原。长距离抽样的折返点多在居民点附近,而短距离抽样的折返点则包括各种生境类型,且对每一种生境类型的选择没有显著的差异。在冬季狼的活动对雪深因子没有明显的选择。狼可能以小群(1-2只)或大群(4-6只)对生境进行巡查(包括觅食),在丰草期日平均巡查的时间为8小时,在枯草期日平均15小时。
  狼正在使用的洞穴在家域的中心地带,全部位于芦苇草原内。狼洞穴通常位于倒伏芦苇的东南缘,洞口附近有面积不等的直立芦苇,这些芦苇的密度和盖度比其它地区高。狼的休息洞穴较浅,在36-90cm之间,平均58cm;洞的长度为55-205cm,平均长度110cm。狼的繁殖洞穴较长,有200cm左右,在距离洞穴十几米处有特殊的用于排便的空地。
  狼的食物主要为家畜,家畜在狼的粪便中出现的频率为70%,其相对生物量在狼的食物总量中的比例高达92.8%。兔类和啮齿类在狼的粪便中出现的频数占20.2%,而生物量只占7.2%。如果以个体数计算,每100个狼的粪样中有一个家畜,有兔类和啮齿类有13.4个。家畜的分布对狼的家域的形状影响很大,而家畜通常饲养在牧民点的附近,也就是牧民点的分布对狼的家域的形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狼在芦苇草原、芨芨草草原、矮草草原和牧民点等生境中对羊均有捕食,其中在居民点捕食量最大。对牛的捕食生境有三类,捕食马利用两类生境,对骆驼的捕食只在芨芨草草原进行,而且只有一次。没有发现狼在沙地捕食牲畜。
  水源距离狼的洞穴区较远,在2.5km以上,但在洞穴附近有狼所挖取的水洞。
  人为因素对狼的影响非常巨大,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影响。人类的活动使狼的主要野生食物丧失,人类饲养的家畜成为狼赖以生存的食物资源。人类的分布决定家畜的分布从而影响狼的家域的形状和大小。人类由传统的骑马放牧的方式转变为骑摩托车放牧,速度的提高压缩了空间,使狼以草原的广阔作为逃跑隐蔽的功能完全丧失。人为干扰因素再也不能简单地以狼的活动密集区与居民点或道路等的距离来计算。狼恐惧人类、躲避人类又不得不到人类附近去求得生存的食物,狼目前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

著录项

  • 作者

    杨红军;

  • 作者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

  • 授予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
  • 学科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张洪海;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Q959.838.08;
  • 关键词

    狼; 家域结构; 生境选择;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