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满族生态文化传统研究
【6h】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满族生态文化传统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满族生产方式中的生态文化内涵

2.1 马克思生产方式决定作用理论

2.1.1 决定社会制度的变迁

2.1.2 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2.1.3 决定社会精神面貌的状况

2.2 满族社会的渔猎生产方式

2.2.1 渔猎生产方式中体现的倚靠自然的生态精神

2.2.2 渔猎生产方式中体现的敬畏生命的生态精神

2.3 满族社会的农耕生产方式

2.3.1 农耕生产方式中体现的适时调整的积极生态观

2.3.2 满族求雨习俗中蕴含的生态美学思想

2.4 本章小结

3 满族萨满教中体现的生态文化内涵

3.1 马克思的宗教观

3.1.1 马克思宗教观的本质

3.1.2 宗教的两重性

3.1.3 马克思宗教观的功能

3.2 满族萨满教与满族社会

3.2.1 满族萨满教是满族文化的传承者

3.2.2 满族萨满教是满族社会的凝聚者

3.2.3 满族萨满教是人与自然的沟通者

3.3 满族萨满教中体现的生态文化思想

3.3.1 满族萨满神话中体现的感恩自然的生态精神

3.3.2 满族跳神仪式中体现的敬畏自然的生态精神

3.4 本章小结

4 满族风俗习惯中体现的生态文化内涵

4.1 马克思的文化观

4.1.1 马克思文化观的本质

4.1.2 马克思文化观的内涵

4.2 满族社会崇拜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化思想

4.2.1 自然神崇拜体现的互利生态观

4.2.2 图腾神崇拜体现的的契约生态观

4.2.3 祖先神崇拜体现的思源生态观

4.3 满族社会民俗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化思想

4.3.1 祭祀风俗中蕴含的节制回馈的生态精神

4.3.2 狩猎风俗中蕴含的持续发展的生态精神

4.3.3 饮食风俗中蕴含的顺应发展的生态精神

4.4 本章小结

5 满族聚居地的生态文化现状及其复兴

5.1 马克思的生态观

5.1.1 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辩证关系

5.1.2 人化自然理论

5.1.3 倡导从生产方式的变革中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2 满族聚居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5.2.1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满族生态状况

5.2.2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满族生态状况

5.2.3 现阶段满族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5.3 满族生态文化的复兴

5.3.1 继承生态文化传统

5.3.2 树立生态消费方式

5.3.3 形成生态科学理念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生态问题愈发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问题独立成章进行论述,足以彰显其重要性。满族文化是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动态发展的文化体系,其中不乏生态文化内蕴,探寻其中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对我国生态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的理论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主要运用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即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理论。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节为绪论部分,将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进行简要论述,并具体分析了满族生态文化的国内、国外的研究现状,作为本论文写作的有力理论支撑。鉴于满族的特殊性,其研究现状多局限于国内研究,国外研究成果甚少。在论述本文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节以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作为论述的依据,以此为理论参考,探析满族社会渔猎生产方式以及农耕生产方式中蕴含的生态意蕴;第三章以马克思的宗教观为理论依据,并分析蕴含在满族萨满教中的生态内涵;第四章将马克思的文化观作为指导理论,在马克思的文化观的视域内逐一分析满族社会的崇拜文化以及民俗文化中都分别蕴含了怎样的生态思想;本文的最后一章则立足于马克思的生态观,在深入分析马克思生态观的基础上,整合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以及现阶段满族聚居地的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并展望了满族生态文化的复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