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村庄演化视角的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研究
【6h】

基于村庄演化视角的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创新

2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2.1.2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2.1.3 村庄演化与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2.1.4 其他相关概念与本研究的关系

2.2 理论基础

2.2.1 理性小农假设

2.2.2 分工理论

2.2.3 空间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基点:村庄演化形态

3.1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作用下的城镇空间演化

3.1.1 “新城”形态

3.1.2 城市集聚效应

3.2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作用下的村庄时间演化

3.2.1 村庄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3.2.2 农户活动的演化形态

3.2.3 村庄演化的阶段划分

3.3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村庄空间演化

3.3.1 城镇化村庄

3.3.2 城中村

3.3.3 新农村社区

3.3.4 空心村

3.4 本章小结

4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因:村庄经济要素流动

4.1 数据获取

4.1.1 40个行政村的选取原则

4.1.2 数据获取方式和数据库建立

4.1.3 其他数据说明

4.2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对村庄土地资源的争夺

4.2.1 村庄耕地面积减少

4.2.2 村庄耕地非粮化倾向凸显

4.2.3 村庄土地流转速度加快

4.2.4 土地流转局限于村庄内部

4.2.5 合约安排以短期租约为主

4.2.6 村庄士地流转协议以非正式契约为主

4.2.7 村庄土地租金耗散现象比较普遍

4.3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对村庄劳动力资源的竞争

4.3.1 村庄劳动力老龄化趋势凸显

4.3.2 城镇化对农民增收的作用还有待发挥

4.3.3 务工区位遵循距离衰减规律

4.3.4 存在务工簇现象

4.4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对村庄资本要素流动的影响

4.4.1 资本下乡与村庄产业结构调整

4.4.2 金融萎缩与村庄发展资金来源

4.4.3 固定资本积累与农户发展趋异

4.5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描述——竞协关系

4.6 本章小结

5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依据:村庄对外部环境的响应

5.1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动力因素

5.2 村庄对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响应能力的内部影响因素

5.2.1 调研样本的统计描述

5.2.2 村庄对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响应能力的质性分析

5.2.3 村庄对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响应能力的量化分析

5.3 村庄对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响应能力的外部影响因素

5.3.1 制度性因素

5.3.2 城镇就业的拉力作用未有效发挥

5.3.3 政府机会主义带来巨大交易成本

5.3.4 高成本城镇化抑制了农民以家庭模式向城镇迁移

5.3.5 环境承载力的制约凸显

5.4 本章小结

6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主体:村庄经济组织

6.1 村庄经济组织的主体作用

6.1.1 城镇化进程中破解“谁来种地”难题的关键

6.1.2 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培育方向

6.1.3 推动土地流转从而促进城镇化进程

6.1.4 带动农民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6.2 村庄经济组织类型及发展

6.2.1 调查样本区的经济组织数量及规模

6.2.2 不同的村庄经济组织之间的边界

6.3 村庄经济组织的经济理性

6.3.1 农户个体理性决策

6.3.2 交易费用节约

6.3.3 分工与专业化

6.3.4 社会网络对村庄经济组织的影响

6.4 村庄经济组织发展的困境与化解

6.4.1 村庄经济组织发展的困境

6.4.2 有效发挥村庄经济组织作用的途径

6.5 本章小结

7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策略:村庄不同质性

7.1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实施路径

7.1.1 依靠主体行为驱动的路径

7.1.2 依靠制度变革驱动的路径

7.1.3 基于分工比较利益驱动的路径

7.1.4 产业结构转换驱动的路径

7.2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指导框架

7.2.1 以进行制度性变革作为首要前提

7.2.2 重视乡村中心规划的作用

7.2.3 以村庄经济专业化作为策略重点

7.2.4 以发展都市圈作为突破口

7.2.5 以城乡一体化作为最终目标

7.2.6 采取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手段

7.3 不同质性村庄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中的具体措施

7.3.1 村区位优势明显且发展较好的村庄发展措施

7.3.2 区位优势不明显且人口净流出村庄发展措施

7.3.3 特殊功能保留村庄或历史文化村落发展措施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两大战略自提出以来,在实践上,各自面临很多问题,因此需要把二者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总结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教训,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路径,亟需厘清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目前的研究往往偏向宏观层面的研究,微观理论研究不足。所得到的结论在指导实践上应用性差,针对性不强。本文以还原论为指导,从村庄这一微观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全新的考察。
  本文在对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以及城乡一体化等主要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以理性小农假设,分工论、空间分析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支撑,采用问卷调查、扎根理论、统计分析与计量分析等方法,从村庄演化视角对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进行了探析。论文系统阐述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作用下的村庄演化形态,深入剖析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在村庄经济要素流动中的竞协关系及村庄对两者协调发展响应能力的影响因素,对村庄经济组织的主体作用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了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发现:
  首先,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共同作用下,作为农民传统聚居地的村庄发生了演变,有的村庄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成为空心村,有的村庄建设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城镇空间也演化出一些新形态,比如开发区、工业园、大学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某些主要矛盾产生了变化,由城市内部的空间竞争关系转化为城与乡的关系。
  其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存在竞协关系。竞争主要表现在城镇化对土地资源的争夺,导致优质耕地锐减,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农村优质劳动力资源流失严重,村庄老龄化,空心化现象普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村庄资金流失严重,资本要素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作用还有待发挥;协作主要体现在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带动作用,城镇通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集约高效地利用土地,以及扩大市场需求促进新农村建设。同时,新农村建设也是城镇化的基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率,释放更多劳动力,为城镇化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通过宅基地整理,节约出可供城镇建设使用的土地资源。
  第三,从调查样本区农户退出耕地的影响因素来看,从事农业劳动力的年龄与土地转出呈现正相关关系,不同文化程度户主家庭发生流转的比例相差不大。外出务工人数反映着农民摆脱土地束缚的能力(也就是农民在非农产业就业能力)的高低,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着农民在非农产业就业而获得工资收入的满意水平。随着经营面积的增加,农户不愿意转出土地。距离县和乡镇的距离越远,流转土地农户的比例越高,距离县和乡镇的距离越近,流转土地农户的比例越低。
  第四,村庄经济组织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越加凸显,村庄经济组织是城镇化进程中破解“谁来种地”难题的关键,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培育需要不断提高其组织化程度,村庄经济组织通过推动土地流转过程能够进一步推动城镇化进程,并带动农民进行新农村建设。
  最后,若要实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从宏观上应明确实施的路径,建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整体框架,而从微观上应密切结合村庄发展实际,通过区分不同类型的村庄确定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策略重点。村区位优势明显且发展较好的村庄,新农村社区建设、集体经济改造、农民工市民化等应是发展的重点。区位优势不明显,人口净流出村庄,在产业选择方面,现代农业是该类村庄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要注重培育村庄经济组织、推进村庄产业升级、积极发展民营经济,迂村并居要尊重农民意愿,加强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而对于特殊功能保留村庄,历史文化村落,不应在城镇化中遭到破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