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MIP-2、IL-18、IL-6、IL-10在内毒素致大鼠脑水肿中的变化及意义
【6h】

MIP-2、IL-18、IL-6、IL-10在内毒素致大鼠脑水肿中的变化及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郑重声明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一)

综述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与中枢神经系统炎症

参考文献(二)

缩略词

读研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展开▼

摘要

脑水肿是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后主要病理变化之一,主要分为细胞源性水肿和血管源性水肿。感染性脑水肿的形成机制十分复杂,影响因素繁多。目前,细胞因子被认为是免疫反应中的基本介质,在脑水肿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广泛的作用,直接或间接参与炎症细胞的活化和浸润。本实验通过大鼠颈内动脉注入脂多糖(LPS)造成脑水肿模型,在此基础上,监测MIP-2、IL-18、IL-6、IL-10的变化,并且予以纳络酮(NAL)干扰,探讨它们的作用和相互关系,进一步阐明内毒素致大鼠脑水肿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法。结论:(1)经大鼠颈内动脉注入LPS可以建立起稳定的脑水肿模型,脑组织含水量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形态学方面有血管源性和细胞毒性脑水肿病理改变。(2)大鼠颈内动脉注射LPS后,MIP-2、IL-18、IL-6、IL-10含量增加,说明四者参与了脑组织含水量的增加和血脑屏障的破坏过程。(3)IL-18表达早,高峰持续时间长,提示IL-18在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IL-18含量与MIP-2和IL-6含量呈正相关,提示IL-18可能诱导MIP-2、IL-6的表达。(4)IL-10含量与IL-18及MIP-2含量呈正相关,提示抗炎因子IL-10可能与某种致炎因子具有量的关系。(5)早期反复应用纳络酮可以减轻脑水肿,其机制可能在于通过抑制致炎因子MIP-2、IL-18、IL-6的产生。纳络酮对抗炎因子IL-10的产生没有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