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电视民生新闻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
【6h】

电视民生新闻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内容摘要

引言

1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

1.1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念

1.2电视民生新闻兴起的原因

1.2.1新闻观念的转变。

1.2.2传媒体制改革的渐进。

1.2.3受众知情权和话语权渴求的增强。

1.2.4电视新闻的竞争。

1.2.5“新闻立台”战略的新选择。

2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

2.1电视民生新闻的成功

2.1.1创新的电视民生新闻运作策略。

2.1.2优秀的电视民生新闻品牌栏目。

2.2电视民生新闻现存问题

2.2.1内容误区——新闻内容肤浅,“花边新闻”、“市井新闻”充斥屏幕,缺乏深度报道。

2.2.2栏目误区——栏目发展走向同质化、栏目风格趋于僵化。

2.2.3价值观念误区——把观众的注意力作为衡量新闻价值的唯一尺度,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缺失。

2.2.4主持人误区。

2.2.5受众误区——偏爱市民,忽视农民。

2.2.6角色误区——“角色”定位不正确,错误使用新闻监督权。

3电视民生新闻的出路及发展趋势

3.1电视民生新闻的出路

3.1.1打造高质量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

3.1.2注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营销。

3.2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

3.2.1近期目标——主流新闻。

3.2.2发展趋势——公共新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以2002年元旦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节目的开播为标志,中国电视传媒迎来了它的第三次热潮——电视民生新闻热。电视民生新闻一经出现,就以其传播内容的贴近性、传播视角的平民性、传播方式的互动性以及播报语言的日常性,迅速拉近了电视和观众的距离,牢牢锁定观众手中的遥控器,在国内掀起一股“民生热”。 今天的电视民生新闻已处于有意识的发展状态,并已成为新闻类节目新的利润增长点,与收视率和商业利润紧密相连。然而,在当前传媒业内部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几乎每一个节目都会面临生存期限的考验。 中央电视台的《综艺大观》和《实话实说》节日,曾是中国火爆一时的品牌栏目,如今,已光环不再:曾经红极一时的《快乐大本营》等节目现也大不如从前。 电视民生新闻能否摆脱此种局限、延续生存期,还是一个未知数,我们现在能做的,也只有是尽我们最大的可能,从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不懈努力,引导电视民生新闻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论文旨在对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之路。 论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对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电视民生新闻是带有地方化、百姓化特色,以广大群众所关心的社会问题、热点事件、生活资讯等为报道主体的直播式新闻节目,并从新闻观念的转变、传媒体制的渐进、受众知情权与话语权的渴求、电视新闻的竞争等方面深入挖掘了电视民生新闻兴起的原因。 第二、三章是本论文的重点。 第二章主要从电视民生新闻的成功和现存问题两方面讲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论文认为,电视民生新闻的成功在于它创新的运作策略,并对此展开论述,通过对电视民生薪闻节目视角的平民化、节目内容的民生性、节目新闻价值的民本取向、节目语言的日常性以及节目选材的地域性和节日主持人的品牌性特点的分析,揭示电视民生新闻创新的运作策略。 另外,论文还通过对《南京零距离》、《法制现场》、《都市一时间》等栏目良好发展现状的综述肯定了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的节目形式所取得的成功。 随后,论文提出了电视民生新闻的现存问题。认为现阶段的电视民生新闻存在如下问题: 1.内容肤浅,“花边新闻”、“市井新闻”充斥屏幕。 2.栏目发展走向同质化,栏目风格趋于僵化。 3.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把观众的注意力作为衡量新闻价值的唯一尺度。 4.主持风格庸俗化。 5.偏爱市民,忽视农民。 6.“角色”定位不正确,错误使用新闻监督权。 第三章主要讲电视民生新闻的出路及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分为两节。 第一节讲电视民生新闻的出路,论文认为,出路在于两方面的合力,一是打造高质量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二是注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营销。 在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方面,论文主要从近期目标——主流新闻,发展趋势——公共新闻,两方面展开论述。 论文认为,不管是从内容覆盖面,受众群方面,还是社会政治需要方面讲,电视民生新闻都以其自身不可抵挡的优势担当起未来中国新闻的主流,成为主流新闻,是电视民生新闻的近期发展目标。 而从长远来看,“公共新闻”则是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这是因为,“公共新闻”作为一种致力于构建真正的“公共领域”的全新新闻类型,以提升公民对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判断能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吸引多种社会力量凝聚成健康向上的向心力为已任,它有效的传递了“公共的声音”,比电视民生新闻更好的体现了新闻本位的回归,也顺应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